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三章 优势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写对子。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是一首老京城人耳熟能详的过年民谣。



但民谣里所描绘的为过年而忙碌的场景,其实从八十年代末就开始陆续消失了



因为如果详细解读一番,并不难发现。



在这首民谣中所描绘的诸多关于过年的准备工作中,除了扫房子以外。



其余的像冻豆腐,炖锅肉,宰公鸡,蒸馒头,全都是为了过年准备食物的工作。



说白了,不同于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



在过去,除了对一家人团聚的期盼,寄托了一种对和美的家庭生活的向往以外。



能纵容一下食欲,让家人放开食量饱餐几天,才是国人过年的主要内容和真正乐趣。



是的,当年人们盼过年的确更侧重于物质。



但这也是人之常情。



经过那个年代人,决不会耻于承认这一点。



因为在那缺衣少吃的年代,要是能吃一回炖肉,能放开量吃一回饺子。



对大多数人来说,一年中恐怕就只有过年这几天了。



这必然会成为人们永远的期盼。



而基于此理,那么对于老百姓来说,改革开放的成果,自然也应该是从年货的供应上,才能得到最显著、最直观的体现。



像1981年京城居民的春节供应里。



人们就明显的发现了物资进一步的丰富了。



鸡蛋、白酒和半议价菜籽油已经不再限量,米面和猪肉相当充足。



限量供应的食品里,额外增加的项目,还有四至八元一斤的花茶二两。



大料、黄花、木耳各二两,大白菜二十斤,一斤粮票的豆腐,及一斤粮票的豆制品等。



此外,菜市口的“南来顺”还增加了平时不供应的“蜜三刀”等小吃。



这让广大的京城市民,都怀着一种无比轻松的心情,对年夜饭愈加期待起来。



至于扇儿胡同2号院,要论今年年货的水准,那还要远远超过京城总体水平。



甚至可以说是整条胡同里的头份儿。



为什么啊?



就因为这几家邻居们,可都有各自的独到优势。



而且大家关系不错,特别团结友爱。



那几家人一互通有无,这年还能过不好吗?



不信?不信就来一一看啊。



首先说说米家。



米婶儿可是管片里的副食商店的老人儿了。



店里无论谁,是职工还是领导,都得给几分薄面。



那有了这个内应,限量物资的采买上大家可就不发愁了。



尽管如今年货采购,已经不似改革前那几年分外艰巨了,谁家也没必要凌晨去排大队。



可毕竟还得排队不是嘛。



而且东西和东西不一样啊,质地上肯定是有区别的。



有米婶儿在内部把关,那就是一人在岗,众人沾光啊。



他们扇儿胡同2号院可和别处不一样。



几家人都是提前把钱和本儿交给米婶儿,让她统一操持年货的事儿。



这样一来,当然是东西净挑好的选啦。



猪肉都是排骨、五花肉、肘子这样的上好部位。



带鱼都是挑大的给捆上的。



鸡蛋也是挨个拿光盒子照过的,绝不会有坏的。



粉丝、黄花儿和木耳这样的干货更不会是碎的。



豆制品都是单给留出来的,芝麻酱每户人家能比定量多打个五分一毛的。



而且怎么买,怎么弄回去,也统统不用发愁。



米婶儿是弄好了东西,直接打电话,叫边建军、罗广盛、宁卫民他们仨小伙子一起来副食店。



然后借用店里的三轮车把东西装车,就这么直接拉回去了。



等车弄回院儿里去,再按人头一分就得,省事儿极了。



所以别看米家就俩闺女,却完全不用为力气活发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