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436.空白的六百年
张大有些不解:“陛下,这科举是何物?”



子受定了定神,开始忽悠。



他沉声道:“在纸上出题统一考校,分科而举....”



子受将自己所了解的科举给张大说了个大概。



张大恍然:“原来如此,此事事关重大,还请陛下容臣多花些时日,拿个章程出来。”



三两下忽悠完张大,子受长出一口气。



搞定了。



科举有优点,这是毋庸置疑的,开放考试能吸收大量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统治基础,选拔官吏也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



可这世上存在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事情吗?



科举也有大量缺点。



有了科举,靠考试选官,什么文王渭水访贤,刘备三顾茅庐的佳话就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了,减少了挨刺的可能。



再者,科举制堵死了小吏的上升通道。



那些开始自学的新官,有不少都被充作了小吏,他们是没有经历科举的,而在科举出现后,无疑更加低上一等,上升的路就堵死了,小吏没法升官,就只好捞钱。



宋江原来担任的郓城县押司就是小吏,为啥要反,看不到前途呗,黄巢几次没考中科举,《不第后赋菊》出来了,反诗啊!



这说明什么?科举容易导致吏治腐化!



最关键的是,科举的可操作空间极大。



科举制前后经历一千多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这一制度是个好制度,但只要内容一改,味道就变了!



隋朝开始有科举,可那时候没选出几个人才来,到了唐时才真正通过科举选出了人才,这就是科举内容的重要性。



尤其是明清两代,考试的内容狭隘,明朝只设进士一科,还来个八股文,这时候问题就打了,清袭明制,搞的更僵化。



子受对此很有自信,只要控制好内容,科举是好是坏,就全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而且极其不容易挨刺,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过,他知道科举的好处在哪儿,反转的地方在哪儿,只要刻意避开,群臣压根没有下刀的地方!



就算再退一步,内容上不太可控也没事,只要确定了科举,很大程度上就能赚些昏庸值,毕竟科举本质上还是智力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毫无政治经验,对于治理地方完全没数,明清很多调任地方的官员离开师爷就玩不转了。



这一切加上前头的吏治腐坏,还用发愁吗?



解决了招贤馆的问题,子受稍微放心了一些,开始动手操作另一件事。



都怪那些破贵族,赖在朝歌不走,还乱发些报纸,这才导致了混子们自发学习,怎能不惩治一番?



你说你家先祖怎么怎么牛逼就怎么怎么牛逼?



不行,凭啥啊?你说牛逼就牛逼了?我反对!



子受当即就派出人手,通过自己发售小刘备的渠道,刊发了一大堆新奇的看法。



比如大禹可能没有传位给启,而是传给了伯益,启是杀了伯益之后才取得了王位。



又比如,如今大商群臣所推崇,助成汤平定夏桀创立大商的伊尹,可能是个窃国大盗,想抢成汤孙子太甲的王位,而世人流传的无能之君太甲实则是个有为之君,杀了伊尹夺回了王位,重定天下。



而这些惊世骇俗的看法论点之中,最容易引起轰动,让人声讨的,便是尧舜禹的禅让。



真的是禅让吗?我不信。



尧幽囚,舜野死。



舜可能是趁着尧年老昏聩,抢了尧的位置,还将他囚禁起来,后又流放,甚至不让尧的儿子朱丹去见他。



禹的父亲鲧治水不利被舜杀掉了,禹可能是为父报仇,最终击败舜,将其流放到苍梧,舜遂死在苍梧。



这些言论无疑推翻了人们所憧憬的先祖们,囚、杀....将先祖们伟大高尚的事迹,变成了一个极为现实的争权夺利。



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要开放思想嘛!



曹丕受汉献帝禅让后不也说了句:“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再说了,这也不是什么瞎编,后世的《竹书纪年》当中,都有过提及,而这一世的商末距离三皇五帝时期还隔着一千年,依然有大量不清不楚的事情。



毕竟黄纸都是现在才出现的,之前还得靠乌龟壳子和竹简,哪能记载太多细致的事情?



就连闻仲这等修仙之人,也有许多事情不太清楚。



至于赵公明等天皇时期得到的仙人,虽然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但修仙的不太关心人族的事情,而且也有些事不能说。



还有子受不知道的一件事,在颛顼绝地天通,真正的巫遁去后,确实造成了一段历史的空白,可以说,这时候基本没多少有关夏初之前的记载。



这些言论一经面世,便迅速传播开来,无论什么时候,标新立异都是最引人瞩目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