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15章商朝三大帝王周祭之法
在众人努力修炼,想要将瑶姬拯救出来的时候,人间界也开始更迭.



武丁是想将王位传给长子祖己的.



因为祖己是一名孝子,有孝名,又被称为“孝己”



他每晚要起床五次,看父母是否睡得安好,因此深得武丁的宠爱.



但是由于祖己的母亲早逝,他的继母不喜欢他,在武丁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结果被流放到外地.



祖己经受这一打击之后,不久就忧愤而终.



“尸祭”



从夏朝开始就有了,“尸”



一般由长子或长孙充当.



成语“尸位素餐”



就是从“尸祭”



演变而来的,因为“尸”



除了在祭台上接受祭拜外,可以只食斋而不干活.



祖己就充当过“尸”



受百官祭拜,他获得这样的资格实际上就相当于太子的地位.



商王室祭祀祖先时,祀典是非常隆重的,要由生人充当祖先的“尸”



,去接受百官的祭拜,这就是所谓的“尸祭”



武丁正因为有自己年轻时被外放的经验,他才效法先考放逐祖己的,可惜祖己没有领会父亲的苦心.



《太平御览》中说:“殷高宗有贤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



认为祖己被武丁流放与武丁年轻时被小乙放出,性质不同.



说前者是因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引起的,后者是为了培养王位继承人,因此视武丁放逐祖己为“失德”



其实,武丁流放祖己,一是想避开祖己和继母的矛盾二是因为自己也从小被父亲小乙外放过,所以认为将祖己放到外地去体察民情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祖己去世之后,武丁十分的伤心,只能重新选择继承人.



这个时候,祖庚和祖甲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祖庚的弟弟祖甲比祖庚灵泛些,武丁临终时欲立祖甲为继承人,但祖甲认为自己是祖庚的弟弟,不该得兄长之位,就逃了.



《尚书》记载:“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



意思是说,到了祖甲,认为代替兄长为王是一种不义的行为,就民间当了小民.



由于太己早死,武丁死后,王位就由祖庚继承.



祖庚没有什么才能,丁生前就不看好他.



祖庚在位只有七年就去世了,死后由祖甲继位.



由于祖己的孝名深得人心,祖庚又是因为他的生母搞阴谋才取得王位



<cen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center>



的,而且祖庚即位后也没有什么建树,因此引起了朝廷文武百官的非议.



祖庚继承了“武丁中兴”



的事业,积极开拓,遵行礼制,是一个积极,孝悌的君主.



在他统治的数年间,商代的经济文化和国力都十分强盛.



而后母戊鼎是他为其母制作的鼎,故为孝心.



祖庚死后,他的弟弟祖甲继了王位,秉承了他遵行礼制的风范.



祖甲曾经生活在平民中,了解平民的疾苦,他限制大大小小的贵族对人民的榨取和掠夺,甚至修改《汤刑》,以严刑来限制这些不孝子孙.



因此招致贵族对祖甲的不满及刁难,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祖庚在这期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祖甲之后的商代,国力逐步衰微,并最后走向了灭亡.



在武丁,祖庚和祖甲父子三人3统治的100余间,是商代兴的极盛之期.



这一时期,商朝的统治力和国威远播四方,而且以青铜为代表的中原文明也非常辉煌.



祖甲即位后,创造了“周祭”



之法,具体方法是:从每年第一旬甲日开始,按照商王及其法定配偶世次,庙号的天干顺序,用羽,彡,三种主要祭法遍祀一周.



周祭以旬为单位,每旬十日,都依王,妣庙号的天干为序,致祭之日的天干必须与庙号一致.



如:第一旬甲日祭上甲,乙日祭报乙,丙日祭报丙,直至癸日祭示癸第二旬乙日祭太乙汤,丁日祭太丁第三旬甲日祭太甲,丙日祭外丙.



如此逐旬祭祀,一直祭到祖甲之兄祖庚.



用一种祭祀法遍祭上甲到祖庚的先工先王,需要九旬.



祭毕,再分别用另两种祭法遍祀,直到全部祭遍为止.



周祭之法,使殷人的祭祀系统更为严密规范,因此盛行于商代后半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