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九十四章 玉蜀黍
在成立昆开司之前,赵昊就打定主意,想请这位农业大师出山,像潘季驯一样为昆山保驾护航。



可惜马一龙不像老潘那么好忽悠,赵昊自己写信没请动,请王盟主写信,依然没请动。他只好亲自上门来请了。



说起来,这还是赵公子头次亲顾茅庐呢,之前万密斋、李时珍、李沦溟、潘季驯这些大牛,都还没这待遇呢。



马一龙却不见任何受宠若惊的感觉,一副没得商量的神情道:“你亲自来也没用,老夫是不会跟你走的。没道理放着溧阳的不种,去种你昆山的地,难道你昆山的地,能长出金子不成?”



“金子当然长不出来,可能长稀罕玩意儿啊。”赵昊招招手,几个护卫便各提着两只篮子上前,篮子上盖着红布,似是给他礼物。



“无功不受禄。”马一龙起先是拒绝的。“你就是把金山银山搬来,老夫也不会去昆山的。”



“哈哈,话别说的太早。”赵公子把手一挥,护卫们便将红布一片片揭开。



务本书院弟子们的惊呼声中,马一龙便见篮子里并不是什么金银财宝。



而是翠绿的黄瓜,白嫩的藕、紫色的葡萄、金黄的香瓜,绿油油的大西瓜……



下船前,赵昊还特意吩咐洒了水,这各色新鲜的果蔬,就显得更加鲜嫩诱人了。



虽然江南四季常绿,但冬天地里依然不长东西。看到这些不该在这个季节出现的蔬果,学子们都惊呆了。



不少人偷偷咽起口水,这时节要是能啃上根黄瓜,吃上片西瓜,那是能吹一辈子的。



马一龙却不像他的弟子那么没见识,端详着这些反季节的果蔬,他试探问道:“这是火室里种出来的?”



说着他自己先摇摇头道:“不对,大部分瓜菜都喜阳,火室里只能种些韭黄、黄芽菜之类。”



马一龙拿起一根绿油油的黄瓜来,喀嚓咬一口道:“不见阳光是长不出来黄瓜的。嗯,还挺甜……”



赵昊心说山泉浇灌,农家肥给足,当然甜啦。



不过好像,还没洗……



“你到底是怎么种出来的?”马一龙吃的津津有味,忍不住好奇问道。



“去了昆山就知道。”赵昊笑眯眯道:“到我那,我给你建个十亩的大棚,让你一年四季,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好不好啊?”



“好……”马一龙心下一喜,险些答应。旋即却艰难的摇头道:“不去。”



“为什么?”赵昊失声问道。



“你这反季节菜蔬,只有富人才能享用。”马一龙正色道:“老夫研究农事,是为了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跟你去搞什么大棚,不是走上邪路了吗?”



“那孟河先生就更该去昆山了!”赵昊哈哈大笑着又招了下手。



护卫便又提上一口篮子,上头依然覆着红布。



“瞧瞧这是什么?”赵昊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对方。



马一龙掀开了红布,便见篮中装满了金灿灿的棒子。



学子们好奇的围了一圈,都对这一根根金灿灿、一粒粒排列整齐的棒子,感到十分新奇。



“这是什么玩意儿,怪好看的?”



“能吃不?”



“我看够呛,这么硬,硌掉牙。”显然,没人认识这东西。



“这就是我跟你们说过的玉蜀黍。”马山长却一口道出它的名字。



“对。”这下轮到赵公子吃惊了,没想到马一龙什么都认识。旋即恍然道:“孟河先生在京里吃过?”



“不是。”马一龙摇摇头道:“是先帝赏过张太岳一些,他说是早年佛郎机贡物,只种在上林苑嘉蔬署中,名唤‘御麦’,又叫玉蜀黍。张太岳送过老夫一些,让我试种一下,可惜路上被雨淋了,都发了霉,没法发芽。”



“那孟河先生为何不再问他要一份?”赵昊奇怪问道。



“宫里的东西,大都华而不实,不是老百姓能吃的。”马一龙批判道:“我没什么兴趣。”



“哈哈哈,孟河先生大谬矣!”赵昊却捧腹大笑道:“此物出自皇家不错,乃是我向长公主殿下讨要的,却绝非华而不实。也许我们不叫它‘御麦’、‘玉蜀黍’,改叫‘玉米’,或者苞米,棒子,会不会听起来更亲民一些。”



“叫什么不重要。”马一龙却没着恼,因为赵昊对农业和农产品的了解,已经让他刮目相看。便虚心问道:“赵公子说此物绝非华而不实,那不知它有什么优点?”



“站着说话好累。”赵公子扶腰。



“快去搬把椅子。”



“嗓子好干……”赵昊又轻咳一声。



“上茶!”



“这都中午了。”赵昊脸皮那是相当的厚。



“书院里请。”马一龙终于意识到,自己待客不太礼貌了。



~~



中午饭就在务本书院里吃的。



书院依山而建,宽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