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七十六章 效仿郑元和
且说,三官在书僮小忠和小旺的带领下,走进了书院。清静独坐,面对满架诗书,笔山砚海,无限感慨。叹道:“书呵!相别日久,且是生涩,欲待不看,焉得一举成名,却不辜负玉姐言语?



欲待读书,无奈心猿意马,放荡难收,如之奈何?既然不想在庄子里犁耕播种,惟有读书这条路。答应爹爹要读书,一定要读出点成绩,才不会在家人面前丢脸。”



三官寻思一会,拿出一本书,一看即是《郑元和与亚仙女》。讲的是:昔日有个叫亚仙女的姑娘,美貌绝伦。多情公子郑元和,为她黄金使尽。但他没有失足情海,恍然自省,收心养性,勤读诗书。最终一举成名。那个钟情的亚仙女,也在风月场上显大名。



今日读来,三官暗道:“我的处境与郑元和有什么两样?郑元和尚能收心养性,不为情所困。勤读诗书,成就功名。我堂堂男子,七尺之躯,难道不能仿效?倘也能一举成名,非但仕途有望,玉姐也会如亚仙女一般,尽显名声。”



想罢,他狠下决心,誓成功名。



他又拿出一本书,翻翻看看,心下只想着苏翠玉。忽然鼻闻甚气,耳听甚声。乃问书僮小旺:“你闻一闻,这书里有什么气味,听听好像有什么声响?”



“三叔!什么都没有呀。”小旺接过书,放在鼻子里闻了闻,摇头说。



“没有?噢!原来我鼻子闻到的,乃是脂粉气,耳朵听到的,却是筝板声。”



三官一时思想起来:“玉姐当初嘱咐我什么话来?叫我用心读书。可我却还是胡思乱想,静不下心来。这还了得?岂不闻,古有凿壁偷光,聚萤夜读的故事!



我如今未曾读书,心里还丢她不下,坐而不安,寝而不宁。茶不思,饭不想,梳洗无心,神思恍惚。如此下去,岂不虚度光阴,言何功名?”



他立起身来,走出院门,只见大门上挂着一联对子:



十年受尽窗前苦



一举成名天下知



他知道,这是我爷爷作下的对联。爷爷曾经说过,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所以,爷爷发愤读书,中举会试,官至侍郎。



后来,咱爹爹也在此读书,官至尚书。有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我今也在此读书,亦要攀龙附凤,以继前人之杰。



三官急回书房,取出藏匿的《风月机关》和《洞房春意》二书,寻思道:“就是这两本书,乱了我的心性,留之何用?”



想毕,立即付之一炬。破镜分钗,俱将收了,心中回转,奋志勤学。正所谓:



凿壁偷光成佳话,聚萤夜读世人夸;



少年读书尚如此,何愁铁树不开花!



自此,王景隆起早贪黑,静心秉读。真正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书本中。



一日,书僮小旺往外取火,恰巧遇见尚书老爷。老爷将书僮叫住,询问三叔是否用心读书。



书僮见问,近前跪下,说:“禀老爷得知,我三叔先时通不读书,胡思乱想,体瘦如柴。这半年来,整日攻读。晚上读至三更方睡,五更便起,直至饭后,方才梳洗。口虽吃饭,眼不离书。”



“奴才!你好说谎,待我亲自看去。”老爷似乎不相信小旺说的话。



“三叔,老爷来了!”书僮一到门前,便叫喊。



公子面带微笑,从从容容迎接父亲。老爷暗喜,观他行步安详,可以见他学问。



王尚书正面坐下,公子拜见。老爷问:“我限你的书,你看了没有?我出的题,你做了多少?”



“爹爹严命,限儿的书都看了,题目都做完了,但有余力旁观子史。”



“拿文字来给我看看。”



公子取出了文字。老爷仔细地看了他所做的题目文课,一篇强过一篇,心中甚是高兴。提议说:“景隆,去应个儒士科考吧!”



“儿子才读了几日书,敢望中举?”



老爷说:“一遭中了虽多,两遭中了甚广。出去观观场,下科好中。”于是,王尚书便写信与提学察院,许公子科举。



“但凭爹爹主张。”



再说,王景隆回到金陵的半年多,结识了一个来自南方的省份福建的少年,姓赵,名叫弘扬。他家在福建刺桐,可是个大户人家。



据他自己说,他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后代。因太祖皇帝自创了一套三十二式的长拳招式,被世人称为太祖拳。



赵弘扬的祖上,世世代代传承着太祖拳。到了他这一代,为了更好的传承太祖拳,让太祖皇帝创立的三十二式武术拳路,能发扬光大。他争得父亲的同意,在家乡福建闽南开办了“太祖武馆”。



武馆,除了招收赵姓子弟外,还招收了赵姓之外的武术爱好者。现有学员,二三十人。赵弘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武术拳师。



赵弘扬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太祖拳拳师,用现在的话说,也是一个爱国青年。面对满人在东北的步步进逼,他非常担虑,狠不能插上一双翅膀,飞到东北去,加入抵御外来侵略的队伍。



然而,从福建到东北,路途遥远不说,可能也无法适应那里的极寒气候。想到不能为国出力,经常在惋惜喟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