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章 我和黑驴的二三事
秦岭,周至老县城。



此地距离西安300余公里,是一个四面环山,风光迤俪、民风淳朴、有着清代遗风的宁静处所。



群山环抱,海拔1700米,已辟为保护区。



老县城鼎盛时曾经居民过万,后因兵匪及官衙迁移,逐渐沉寂人疏,人口不足百户。



现在村里还不能正常用上电,每天来1-2小时,有时还电压不稳,家里的电器大多都闲置着。



生活比较简单、纯粹,日出而做,日落而归。



没有城市的繁华喧闹…



这段是我摘抄的‘周至老县城县志’…



吕潇然已经来到这一个礼拜了,刚开始,真的不习惯,因为没法看手机——信号太差!



手机除了看时间,其它啥用处没有。



连不上网,手机只是废物…



幸亏只是来这体验生活,而不是长期居住,这要是穿越到这种朝代,真不如死了算了…



……



清早,吕潇然穿好衣裳,还没洗脸,径直走进牲畜棚,熟练地用高粱伴着草料喂驴…



三头黑驴——怕出意外,多备了一头。



他来周至的目的,就是为了跟这三头驴子友好相处。



小吕子,城市户口,家境虽然算不上优越,但也是小康有余。



别说毛驴了,这辈子连耕牛都没见过几只…



最开始是村子里的老人教他,后来,他就穿上了品如的衣服,熟练且骚…



低头瞅了演黑六的那货,伸手摸了把,温润外还带着些滑腻感…



好羡慕!



听说康有为六个老婆,为了保住头上帽子,换了个猩猩的高丸…



可能知道自己跟驴不是一个科目——一个是灵长目科,另一个则是奇蹄类。



这三头驴,演黑六的最为高大,种驴嘛!



《双驴记》的故事主线没改,就是知青马杰和两头黑驴,黑六和黑七…



主线:知青马杰被下放到秦岭北麓一个村庄,奉命照料一头种驴黑六。



因为嫉妒,马杰虐待黑六,使其丧失生殖能力,最后百无一用而被宰杀。



黑六的兄弟黑七又归马杰役使,黑七处心积虑为黑六报仇,企图伤害马杰,未果,黑七最后自焚欲与马杰同归于尽,马杰捡得一命。



故事并不复杂,在民间,这类带有灵异色彩的动物复仇故事很多。



场景可以放置在中国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以及广袤国土上任何一个乡村,只是这个故事发生在“极左”的知青下乡时代,在被过于强化的意识形态语境下,荒诞色彩立马出现了。



黑六被“阉割”、被杀死直接源于它的高傲,它属于极端个体!



在那样的时代,极端个体是不能容忍的!



当然啦,李大为可以做成简单的动物复仇,也可以做成政治隐喻。



吕潇然都接受。



原著摆在那,李大为又不是敷衍的人,再怎么改,即便做成保护动物类型,及格分还是有的。



其实,这两条思路都不是很好做,因为某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动物复仇很有可能被引申为动物成精,都知道,建国后不许成精;



政治隐喻,那更不好做了——我们可以书本反思,可以写在历史教科书上,但就是不许拍成电影!



原著有很多关于‘驴笑’的说法,如果拍了,绝对可以创造出一个诡异而令人战栗的驴脸的细节;



倘若在某些段落,比方说略微偏离直板的平铺叙事,采用一定的蒙太奇影像重叠剪接,则又可把“驴笑”的诡异氛围与马杰个性受限情绪翻涌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



反正,这电影如果让吕潇然来拍,肯定会做成惊悚+寓言类型!



可是,李大为需要考虑电影能不能过审…



……



有句话叫‘天上龙肉、地下驴肉’,说明驴肉是很好吃的,但是呢,中国的饮食结构中,使用驴肉进行制作的菜肴也并不算多,人们能想到的往往只有“驴肉火烧”这一道菜。



原因也很简单,驴的繁殖能力太低,出肉率也很差劲…



所以,肉驴养殖不算普及…



大部分驴的一生是这么度过的:兢兢业业工作,为人类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既能干农活,闲暇时候还要拉货或者被人骑,到老了,成了人类的餐中肉!



人类真鸡儿残忍!



但是,驴肉真的好吃啊…



看着面前的黑驴,吕潇然有些感慨:“你说你这一生也真够悲催的,每天得拉磨、干活,临了了,还得被人宰了吃,可怜啊!”



还不如投胎做一头猪,好歹有个奋斗目标,向前辈猪八戒看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