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0048章:身在曹营心在汉
第0048章:身在曹营心在汉



江宁真的想从武汉跑回冶州城,去参加妈妈新公司的开业典礼呀!可是,他最终决定,以学业为重,没有请假回家,而是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妈妈,你真棒!人生第二春!我为你感到自豪和骄傲!祝你成功,祝你的新公司蒸蒸日上,步步高升!永远爱你的儿子江宁。”



受到儿子的回信后,卢金巧很是欣慰,她暗自思忖,傻儿子,妈妈之所以这么拼命,不还是为了你吗?我要甘当一束烛光,照亮你前进的方向;我要甘当一块垫脚石,支撑你向上的阶梯!



2001年3月16日,注定了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在冶都区的中州大道上,一个崭新的公司,突然就开张营业了!



说是突然,主要是在这之前,卢金巧是完全蛰伏在家的状态,很少为外人知道。其实,在她辞职在家的这段时间里,卢金巧是一刻也没有歇下来。



先是潜心阅读大量的报刊杂志,在物色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然后是选定目标,开始了办厂开公司的前期准备工作。



到了这时候,卢金巧才突然发现办厂创业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情!一是厂房厂址的问题,一是营业执照的问题。两件事都是相当棘手的问题。



如果是重新盖新的公司厂房和大楼,显然不可能。原因有三,其一,缺少足够的资金。卢金巧虽然这些年也积累了不少钱财,加上父母去世的时候,从卢家分得的遗产,足足有一百多万。这在普通人看来,的确是不少了,可是,对于营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厂房依然是非常紧张的!更何况,公司要想运营,人员的薪资,办公设备的配置,原料燃料的成本,处处都是需要钱的!



其二,缺少必要的是时间。卢金巧是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想到必须做到,做到必须做好。她不想让自己的构想一直停留在脑海深处,这一点,大家可以从她对棉纺厂的两次改革看得出来。



第一次,新官上任,推陈出新,大刀阔斧地铲除了不利于棉纺厂发展的所有障碍,让棉纺厂得到了十年飞速发展的黄金期!第二次,她依然是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趋势,大胆推行脱脂棉和医用口罩和纱布的产品结构性改革,但是,传统势力太过于强大,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这才让她无法快速地实行改革,郁郁不得志,愤而向冶州市轻工局领导提出了辞呈。因此,卢金巧急于想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愿意继续等下去,她也没有那个精力继续等下去。



其三,主要是商机的及时把握问题。卢金巧是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翻阅了大量的报纸和杂志,经过深思熟虑后,才选定的商业项目,她不想让自己的企业刚刚投产就逐渐落后下来。多年的棉纺厂厂长历练,让他明白了及时捕捉并紧紧把握住商机的重要性!不这样,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就像现在的棉纺厂一样,如果再不及时进行战略性调整,不远的将来,一定是日趋没落,走到破产的边缘。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考虑,卢金巧才果断地决定,从冶州城现有的闲置厂房中,来挑选一个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都比较优越的厂房来开办自己的新公司。



那么,卢金巧想到的是什么商机,她要开办的是什么样的公司,他又是如何从当下闲置的破旧厂房中来营建自己的公司哩?



其实,还是与棉纺厂相关联的项目!



关于这一点,卢金巧想了很久。她最初甚至曾经想到过要办一个当时比较流行的超市,以这种全新的商业形式来取代冶州城里原有的大型商场,以此来创造巨大的价值,获取较多的利润。



不能不说,卢金巧的商业嗅觉是灵敏的,商业直觉是敏锐的。如果她真的那样做了,也许,现在的冶州零售市场,可能就是她卢金巧的天下了!



她思量再三,最终以隔行如隔山为由,否决了自己发现的这个商机。



再后来,她还曾经从冶州城方兴未艾的教育补习市场,发现了又是一个商机。曾经想创立一个教育补习机构。以此来满足几十万人口的冶州城的中学生数理化培优补差的需求。



但是,最后,她以不忍心赚取老师和家长的血汗钱为由,否决了自己发现的又一个商机。大家可以从现在如火如荼的补习学校就可以看到卢金巧当时眼光的的前瞻性。不过,卢金巧最终也没有走入这个行业!



最终,卢金巧选择的是棉纺厂的下游市场----服装制造行业!



为什么卢金巧要立志建设服装公司。她是这样认为的,首先,她干了二十年的棉纺厂厂长,深知,棉纺厂的产品是为服装行业提供原材料的!这些服装厂,现在的效益,远远比纺织厂好,主要不是它们不需要冶州产的布匹了,而是它们的原材料已经转向了江浙一带那些化纤厂生产的石化布料和毛料。这是一个重大的革新,让卢金巧惊叹不已,正是发现了这个问题,她才果断地提出,棉纺厂不能再像过去生产传统的布料了,否则,根本干不过那些化纤厂!因为产品市场和原料成本永远是企业的生命线,棉纺厂一样不占优势!如果不及时革新,迟早是倒闭的多!



卢金巧就是要用自己的新厂来告诉那些执迷不悟的顽固派,自己的判定是正确的,你们不改革,自取灭亡那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由此可见,卢金巧对自己的棉纺厂依然怀着深深的感情!即便是自己已经走出了棉纺厂,她还是忧心着企业的前途命运,希望他们能够从自己的服装厂的原料来源上幡然悔悟,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的情怀,这是一个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的人,只可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周敦颐先生一千多年前发出的感慨,卢金巧今天依然要面对!
(1/1)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