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六百七十六章 新格局
与此同时,青瓦房。



李清臣与沈括,将刚才在垂拱殿发生的事,与章惇,蔡卞细细的转述。



蔡卞坐在椅子上,道:“这件事,不出我们的意料。我们表明一下态度就行了。”



对于赵煦出京巡视,他们确实需要阻止,却也知道有心无力,只能这样谨慎的表达态度。



章惇倒是不在意,看着李清臣与沈括,道:“既然官家不想开殿试,那就不开,尽早定下名次,准备发皇榜。另外,太学以及南太学的事,要继续推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现在要抢时间。”



沈括道:“下官明白。大相公放心,对于各路府州县的学政的整顿,国子监以及联合了御史台,吏部,礼部并与地方巡抚,知府衙门等配合,相信用两到三年就能整顿完毕,到时候,就能形成由下而上的育学体系,再有三到五年,每年就能培养上百万的读书人,我大宋,将再也不缺人才!”



蔡卞正要喝茶,忽然正色道:“这个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标是‘人人能读书,人人可识字’,在修整好学政后,还要进行扫盲,对不读书,不识字的人,给他们机会!不能局限于年轻人,更不能划定某些人能,某些人就不能!对于那些条条框框,政事堂会一步步拔出,国子监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沈括连忙抬手,道:“下官受教,谨遵命令。”



章惇道:“虽然说,用两三年已经很快了,但要是能再快一点就要快一点,我们现在有时间,也缺时间,趁着我们还能做事,就尽可能的多做一点。”



“是。”沈括抬着手转向章惇。



李清臣听着这话,沉色不语。



章惇的话好像是在说,他们年纪大了,趁着身体还行多做点事情;可是不是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危机感!?



‘新党’现在看似风光,掌握朝堂,得到了官家前所未有的信任与支持,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但是,‘元祐更化’一直是他们心中的刺。



他们不止是担心未来,未来的孟皇后,未来的皇帝,还有不久的将来。



官家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信任,可这种‘信任’时时刻刻在经受考验,没有人知道,官家会不会哪一天突然转变态度。



神宗年间以来的教训,太过深刻!



章惇说完,转向蔡卞,道:“元度,我是出不去了,你在官家离京之前,先去一趟江南西路。”



蔡卞应着章惇的目光,瞬间会意,坐正身体,认真的思索再三,道:“好。不过,事先得与宗泽等人讲清楚,说明白。”



章惇剑眉微动,沉声道:“这件事,我来办,你这一趟,万不能出岔子!”



蔡卞点点头,道:“你放心,我会……”



“下官请命,与蔡相公一同去。”突然间,李清臣插话。



沈括本来还不明白,可李清臣这一开口,他陡然明悟了。



神宗年间的‘王安石变法’,本也轰轰烈烈,神宗皇帝极力支持与推动。可在一系列乱象面前,逐渐动摇,以至于两度将王安石罢相。



若是,当今的年轻官家,看到了下面的乱象,会不会也心思动摇,重演旧事?



“不用。”



不等沈括想更多,章惇就淡淡道:“你留在京里。王存不日就会回京。官家还与我提了一口,开封府的地位要提升,曹政应当正式拜参知政事。”



李清臣张嘴要说话,一时间又没说出口,看着章惇怔怔出神。



蔡卞拿起茶杯,也没有说话,心头默默思忖。



现在的朝局,越发的复杂,莫测了。



苏颂执掌咨政院,文彦博,王存列位政事堂,外加一个苏轼掌握的工部,这是一股难以忽视,并且已经可以影响他们施政的力量了。



朝廷里的大人物,如果真要排位的话,大致应该这般:章惇,苏颂,王存,蔡卞,文彦博,林希,许将,李清臣,外加一个即将拜参知政事的曹政。



正好对应了九人!



‘这就是官家想要的朝廷格局吗?’



蔡卞暗自揣度着。



现在的朝局,看似纷杂,却也是有条理可追,全部都是宫里那位年轻官家一手推动。



蔡卞又想到了六部的其他几位尚书。



工部尚书苏轼,刑部尚书来之邵,户部尚书梁焘,在现在的体制下,这三人是最有资格入政事堂的。



能力,品行,声望都可以,但九人格局已经形成,这三人是不是,就进不来了?



蔡卞想了许久,还是暗自摇头。



那位年轻官家的心思,不止是他琢磨不透,哪怕是章惇也难以看清楚。



蔡卞能想到的,李清臣多多少少同样能想到,微微点头。



章惇转而面露一丝轻松笑意,道:“今科的进士还是有很多不错的,是该见见。就在太学里见,沈祭酒,你安排一下,放榜的三日后,我们几位政事堂的辅臣都去,既是对今科进士的勉励,也鼓舞后学。”



沈括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