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412.糖果征




而在医生之中,院前急救医生更是会深入各个病人的家中,直面各不相同的家庭情况。



当晚回家后祁镜睡了个安稳觉,第二天陪了陆子珊在外面玩了一整天,紧接着开始的又是新一轮三班倒。



11月5日一早七点,祁镜来到滨江分站接班。



这儿是丹阳城区东北方的重要急救站点,涵盖区域包括宝平街主干道周围的大量商业区,以平杨小区为代表的中高档公寓区,以及靠近城北的大片未拆迁的老城区。



虽然人员组成复杂,聚集密度也是几个站点中排名最高,但它却占有了丹阳医院和第一人民医院两家大三甲的医疗资源。



为了应对这一地区的院前急救,丹阳分站也配备了全市最多数量的急救车辆。



一天之计在于晨,全市各处打来的急救车电话也会在早上七八点,在几个急救中心分站中形成特有的120早高峰。



刚交接完,祁镜就碰上了匆匆回站的5号车,跟车医生正是一年多前从丹医大毕业的沈兴。



“祁哥,你早班啊。”沈兴跳下车,正巧看到祁镜,上前打起了招呼。



“嗯。”祁镜点点头,看了看他身上的衣服,皱起了眉头,“你身上怎么脏兮兮的?还一股子怪味,去垃圾场了?”



“是啊,一个清洁工,早上五点多做事的时候晕厥倒地,正巧打翻了身边的垃圾桶。”沈兴无奈地摇摇头,“她的同事打来电话,我们出车把人送去了一院。”



“心梗?”



“应该是感染吧。”沈兴说道,“体温有39了。”



“哦,都挺不容易的。”祁镜扇开从他身边散过来的臭味,嫌弃道,“快去换身衣服,洗澡下班吧,臭死了。”



“那我先走了。”



祁镜别过沈兴,马上和李阳雨一起补充夜班用掉的各种急救药品。他们刚开始忙活,调度员就打来了电话:“余刚余刚,出车了,清里坊2112弄3号。”



余刚一手发动车子,一手敲了敲隔窗玻璃,同时问道:“什么情况?”



“一个老人,早上去公园散步的时候摔了一跤。刚开始觉得没什么,还自己一个人慢慢走回家,现在好像疼起来了,找人打来了电话。”



“好,我们现在就去。”



余刚挂掉对讲机,车子快速驶离了急救站。



清里坊位于城北,也算在滨江分站的急救负责地段之内。只不过和干净的滨江大道以及整齐划一的现代化高层建筑不同,那儿是丹阳极具代表性的老城区,比叶庭萱所在的平杨小区还要老上好几十年。



房子是石块堆砌成的老屋,连绵成片。屋子最高只有三层,再往上就是用砖瓦垒起的三角尖顶,时不时还会露出一片狭小的晒台。



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会想尽办法利用周围一切能用的空间。



底层为了最大化居住面积,街区小路被私建建筑不断挤压,最后只留下了一条羊肠小道。往上二三层占不了地面,就只能向半空想办法。



自设小阳台都是常规操作,为了能彻底利用空间,他们还在两侧老屋间拉起了长线。一旦遇上晴朗天气,这便是最好的晾晒工具。



今天就是个好天,太阳一早就露了脸。清里坊里也像往常一样,晒出了万国旗,把小路上方的空间挤得满满当当。



不过因为用洗衣机的人不多,更多的还是手洗,其实就算有的用了洗衣机,他们也很少会用甩干的功能。这就使得整个清里坊出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天上是艳阳天,但走在小路上却在淋着“小雨”。



加上常年累月的滴溅,地上的石块路面也是坑坑洼洼,有些石头一踩更是能压出一滩脏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三人拿着急救工具箱和担架垫走了进去。



老城区环境是差,但因为彼此住的够近,邻里间非常热闹。老人在这儿也是老住户了,一住就是好几十年,一听是找他的,就有一位居委会的大娘上前负责带路。



“刚才我还看到老霍从外面回来,这姿势啊......”她走在前,模仿了几步说道,“看他走路摇摇晃晃的,我就在想不会出什么事儿了吧。这下倒好,真的是跌跤了啊。”



“他家里人在吗?”



“不住这儿。”大娘笑着摆摆手,“儿子十几年前就出国了,女儿一直在上京打拼。老伴三年前走的,现在就他一个人住。”



“孤寡啊,如果摔骨折了可不好办啊。”李阳雨有些为难。



“好办好办,不是有我在嘛。”大娘连忙笑着指了指自己,“他儿子每年都会往居委会寄一笔钱,都是好几千刀,让我们帮着看好老爷子。”



“这也算有点良心了。”李阳雨看了看周围的建筑,吐槽道,“不过这儿湿气太重实在不适合老人居住啊。”



“这钱啊,我们也不敢乱用,就给老爷子开了个户头,每天一日三餐我们居委会都有人送上门。”大娘介绍道,“这事儿已经持续十来年了,户头上都存了二十多万。”



“有人负责就行。”



说着三人到了老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