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40章 第 140 章
理出来思路,刷刷几笔写下来大致章程,打算后面再细细地琢磨具体操办方法,放下毛笔,站起来活动活动手腕。



初春疏朗的太阳光照在他的侧脸上,投下一片明亮,胤禵不经意看一眼忍不住啊嗷叫:“保康哥哥,你,怪道人说保康哥哥是大清第一‘明朗少年郎’。刚刚胤禵还说哥哥比胤禵大四岁,这一看……”



简直比他还少年!



胤禵瞪大眼睛,对老天爷的偏心眼儿大大的不服气。就见他保康哥哥特淡定淡然的模样。



“皮相而已,看人要看内在。”



特漫不经心的语气。



胤禵:“……”



胤禵慢半拍反应过来,他和保康哥哥对上从来就只有吃瘪的份儿,深呼吸、深呼吸笑得一脸讨好:“保康哥哥找胤禵有何吩咐?胤禵一定办好。”



保康笑:“也没什么大事。”



胤禵:“……”保持微笑不放弃。



“之前在山西实行‘一条鞭法’进展顺利,朝廷在全国推广也挺顺利,可时易世变,新的问题又出来。你胤禛哥哥要实行‘摊丁入亩’,保康哥哥也认为时机到了,可以开展彻底的土地改革。”



胤禵的眼睛瞪圆嘴巴张得鸭蛋一样大。



“保康哥哥琢磨琢磨,其他地方尚好,但南海地方特殊,清查土地主持改革的人选必须灵活有担当,正义不古板,更有勇气,知道兵事,谦虚学习改革事宜,能做实事,敢当大事……”



胤禵盯着他保康哥哥的嘴巴,浑身热血上涌,想大声说“我去”,不敢。



南海那是什么地方?那可是保康哥哥一手打下来的地盘,即使保康哥哥休养六年出海四年,那里的人也只认保康哥哥——更何况那里的人,当地各族人前朝遗民外来洋人阿拉伯人日本人朝鲜人……龙蛇混杂什么人都有。



他真没有信心可以搞定他们。



保康笑笑,抬手拍拍他的肩膀,语气平常的好似在说今儿天气真好我们去西山打猎。



“保康哥哥和汗阿玛推荐胤禵,胤禵可以考虑考虑,大约两三天后就要定下来。”



…………



胤禵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出来乐福堂的。



保康哥哥……那根本不用说了。



大哥,太子哥哥、三哥、五哥、六哥,都是打小儿跟着保康哥哥南下北上。



亲自参与南海统一,大清和沙俄的战事,大清和沙俄谈判。



他大哥十七八岁就跟着大军去打缅甸,胤祐哥哥、胤禩哥哥和胤禟哥哥都跟着。



他五哥也不到二十岁就去南方和江南整顿吏治。



他们还一起出海四年,胤祐哥哥那年不到二十岁也偷偷跟去了。



胤禵清晰地记得,在他的犹豫中,得知保康哥哥和其他四位哥哥已经偷跑出发的时候,自己那个后悔挫败的心情。



如今,保康哥哥给他一个机会。



胤禵恍恍惚惚的,不知不觉人来到永和宫大门口,愣愣地看着请安的宫人,撒腿就跑。



不管他额涅同意不同意,他一定要去。他要去找五哥帮忙。胤禵一鼓作气跑出宫跑到他五哥的府邸,听他嫂嫂说五哥不在,就自个儿坐在外书房门口干等。



他一定要去!



胤禵莫名意识到这是他的第一个机会,很可能是唯一的机会,最后的机会,他一定不能放过他一定要去。



胤禵一夜没回宫和他亲哥哥的谈话且不提,保康这边和胤禛开展的各项改革措施慢慢有了大体方向。



二月十八日,皇上召开八旗议事会,商议有关大清改革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土地分配制度,吏治整顿,会议争论两天,皇上、太子、瑞亲王、直郡王的坚持下,一半以上人同意的情况下,通过。



二月二十一日,皇上和二十名汉家亲近大臣在南书房商议,有关于儒家士族的未来发展,变革中的大清官员应该是什么样子,那么部门增设,那些部门取消……气氛极度压抑。



瑞亲王,不用说了;代表汉家儒学正统的太子,这次也站在改革这一边,他们能怎么办?可是他们如何愿意将自己手里的利益分出去?可是他们不愿意又能如何?



三月初八,大清查在整个大清火热展开,牵连其中的官员不计其数,不说其他地方,光是京畿之地和江南之地,就空出来官位八百零一个。



巡抚总督这些不算,官场的基础知府、县令也纷纷掉马,整个大清的官场大地震中,人人惶恐不安。



可是这次皇上不管事儿,瑞亲王亲自坐镇,谁也不敢去求情。



什么你说和太子求情,太子这次转了性了啊。和直郡王求情?直郡王的武人脾气,先吃他一顿敲打再说;至于活阎王胤禛阿哥……哈哈,更不用提。



关键——空出来这么多官位,还不赶紧的!



大清国的老百姓都陷入空前的疯狂中。



无他,他们的瑞亲王说,特殊时期特殊办法,他本人亲自面试,只要是大清子民都可报名。天下人可不是要疯狂?



农、工、商阶层的人疯狂,士大夫集团也疯狂,各个阶层的人都疯狂。即使瑞亲王说,因为是特殊办法,所以要取消官员们的三十亩或者五十亩土地免税制度,免徭役制度等等,当然俸禄是不变的……



天下人还是疯狂。



有哪些耳聪目明的老士族哭得涕泪横流,恨不得一头撞了柱子;李光地、熊赐履等等人也都哭得稀里哗啦,可是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瑞亲王就这样,办成了“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3/3)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