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304.收姚崇
见流民安置的差不多了,李承乾便让人把年轻人叫了过来。



近距离观看,李承乾看到年轻人面白细目,倒是有几分读书人的风骨。



一听说面前的人是太子,年轻人连忙躬身见礼。



李承乾摆手免礼道“不必多礼,既然是单将军引荐,又得车长史褒奖,自然有几分本事,本王问你,姓字名谁,祖籍何处可愿意在本王手下为官”



年轻人恭声道“草民姓元名崇,表字元之,祖籍陕州峡石人,如太子殿下不弃,若在太子殿下手下当一小卒,以供趋势。”



李承乾有些意外,这陕州可不是陕西,而是河南一带,峡石则是现世的三门峡一带,如今自己所在地是山西和陕西的交界,算一下距离可不近呢也不知道如何会流落到这里。



元崇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思考了许久,李承乾才想起一人。



这个人名字不叫元崇,而是叫姚崇,曾在武周、睿宗、玄宗三朝为相。



不过李承乾记得元崇,因和突厥叛军头领同名,被武则天命令改名,又15因为名字犯了开元的名讳,最后改名叫做姚崇。



只不过现在武则天还没有称帝,叱利元崇也没有叛乱,自然就不存在改名的事情,所以李承乾料定这个元崇必然是日后三次外放,又三次入相,皆兼兵部尚书的一代良相。



这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不但敢当面对着武则天抗颜争辩,更是为了武则天退位而在中宗面前痛哭流涕。



可谓和狄仁杰同为武则天的左膀右臂。



要不是睿宗昏庸,其声望甚至不弱于姜尚、刘基之流。



如果评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对强盛国力,清明政治贡献卓巨。



而且他为政的时候,注意选人才、罢冗职、立制度、择百官、汰僧道、抑权贵、奖农桑、设屯戍等等,可谓与李承乾的政治观十分相符,正是自己所缺少的人才。



如今这般一个人才,就这么站在自己面前,怎么能让李承乾不震惊。



而且李承乾要的不只是一个“贞观之治”,而是要一个“开元盛世”。



李承乾很清楚,所谓贞观之治,不过就是让百姓们免于刀兵之苦。



但开元盛世才是真正的国富民强,达到了真正让百姓幸福的结果。



如果说贞观之治只是一颗种子,那开元盛世就是一颗甜美的果实。



而面前这个年轻人却在开元盛世过程中站着浓重的分量,可以说没有这个年轻人,就没有“开元之治”。



李承乾感觉有些懵逼了,如果说薛仁贵千里投奔的事情,有着偶然也有着必然,那姚崇的投奔,就有些太巧合了。



李承乾不解的问道“元之远在陕州,如何会流落到蒲州呢”



元崇恭敬的答道“草民在当地小有名气,便被举了孝廉,得到一个候补官位,但因家无长物,没法捐官,便被排挤,同时得罪了官员。”



“小人在地方上待不下去了,正好今年的恩科在即,小人也有功名在身,便想进京赶考,却不料路途混乱,被卷入流民之中,便流落至此。”



李承乾对于元崇的说辞到不觉得不妥,这举孝廉和科举一般,也是大唐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意义在于选取孝子廉吏,在古人眼中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是孝子,那必然被人尊重。



而李承乾感觉到有些意外的是,这贞观之治居然还有捐官之举,看来地方的政务真的是混乱之极。



在李承乾眼里,这捐官就是乱世的开始,而元崇这个人他也有所了解,一个政绩廉明的人,怎么可能会行此手段,不要说他清贫出身,就是有钱也不屑于做这种事。



不过大环境如此,就连李世民都没有办法,自己一个太子如今又有何办法,只能一点点来了。



李承乾点了点头道“元之,本王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与本王而行可能会误了你的功名,可愿意”



元崇点头道“草民一路行来,便听说太子殿下仁政爱民,一路上扫清贼寇,肃清政治,元之愿意鞍前马后,有所效力。”



李承乾对这样的人物夸赞自己,还是很受用的,按压住心中的喜悦,故作认真的说道“很好,如今本王正是用人之际。”



“观你在治理百姓的行为上,颇有建树,在流民中也颇有威望,就着令让你暂时充当车长史的副手,处理各类政务和钱粮,你可愿意”



元崇此时毕竟还只是一个流民身份,并非后世那种震动朝野的大员,对于李承乾如此重视他,还是很感激的,躬身一礼道“如君所愿,不敢请耳。”



李承乾开心的说道:“很好,那你就先下去吧配合车长史把政务治理好。”



接着又对单道真褒奖了一番。



元崇也没有让李承乾失望,几天的时间就展现了他绝然423的政治才能,不仅仅把政务治理的十分清楚,也在所有军民百姓中颇有声望。



就连李道宗也对李承乾的用人之道钦佩不已。



可是人又了,粮还是个大问题。



李承乾把手下文武着急道一起说道“众位大人,如今船只还在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