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两百一十五章 都是钱惹的祸
赵煦出了庆寿殿,又去了慈宁殿,仁明殿以及赵佶等各处,后半夜才回到福宁殿。



福宁殿的书房内,赵煦喝着茶,揉着疲倦的眉心。



“今天就都回去吧,没什么事情的话,宫里轮休放两天假。宫外的年休是十五天,咱们也轻省轻省。”赵煦轻吐了口气道。



童贯瞥了眼陈皮,没有说话。



陈皮好好的想了一会儿,道:“确实没什么事。”



俗话说头上虱子多了不痒,外面都快闹翻天了,宫里居然觉得没什么事。



赵煦摆了摆手,拿起手边的奏本。



陈皮,童贯应声退了出去,但两人都没走,伺候在门外。



赵煦看的是枢密院与兵部联合上的军队改制方略,内容非常的多,而且很多是文言,赵煦有时候要回头来看,甚至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推敲,才能明白前因后果。



这道方略,对大宋的军制进行了改革,以团为单位,一个团辖三千人,五个团为一军,总数一万五千人,但要加上后勤,杂役,辅助等,总数接近两万人。



除此之外,也对军职进行重新定性,一团之长称为团长,一军之长称为总管。



而军衔也破除了那些复杂的体系,以校尉为主,一队之长为少尉,团长为上校,总管为将军,上面还有游击,骠骑,再有征将军,而再上,就是封爵。



在这道方略里,军队系的所有人没有品轶,也就是说,他们独立于文官体系之外,划定了这些武将的晋升路线。



同时,这道方略里,对各地的军队布置,防御对象,制衡方式包括各地的战区也有规划。



赵煦认真的审视着,足足到天亮才算看完。



赵煦倒了杯浓茶,自语的道:“倒是基本在我的框架内,只是,具体经略,总管的人选没有提及。”



枢密院与兵部还是有分寸的,对各军的头头脑脑没有提及,这些是要赵煦来敲定的。



赵煦心里有了一些名单,但只是少部分,还得继续考察。



看着外面天色渐亮,赵煦伸了个懒腰,走出书房,道:“你们轮班休息吧,我去睡一会儿。”



陈皮,童贯连忙应着,陪着赵煦返回寝宫。



赵煦洗洗漱漱睡了,过年这时候,宫里是难得平静了一点。



而宫外的各部,虽然年休放假,还是有人在值班,很多事情要在今年开始,加班加点在做。



户部。



一辆辆大马车突然出现在户部大门外,一个老者拿着帖子上前,看着门卫道:“这位差爷,小人是奉命来捐纳钱给朝廷的”



门卫看着几辆大马车,以及上面堆的整整齐齐的大箱子,神色怪异,其中一个指着马车道:“这些都是吗?”



老者道:“是,总共一万贯,还请点收。”



听到一万贯,一群门卫神色微变,其中一个抬手道:“请稍等。”



他转身跑了进去,明显是要请人。



其他门卫盯着几辆大马车,又看向老者,神情怪异又惊讶。



不多久,一个郎中出来,交谈几句,客气的将老者请进去。



几辆大马车从侧门被拉进去,户部迅速着手清点,一枚枚铜钱,发出清脆又令人躁动的声音。



足足半个时辰后,才算清点完。



户部左侍郎来到尚书梁焘的府邸,神情有些古怪,道:“尚书,收到了一笔一万贯的捐纳。”



因为之前国库空虚,户部一直有对外开放捐纳,但一万贯这么大手笔,还是第一次。



梁焘一怔,道:“谁捐的?”



左侍郎摇了摇头,道:“不清楚,没说什么,是一个仆从模样送来的,留了个史九就走了。”



“史九?”梁焘皱眉,这明显是个假名,旋即道:“这么大一笔,总归得心里有数才行,想办法查一查,钱暂时别动。”



左侍郎应着,犹豫了一会儿,低声道:“尚书,皇城司,刑部,御史台抄没了太多宅邸,总数可能近千万,这些,会不会入户部国库?”



梁焘看了他一眼,心里其实也意动,想了想,道:“按理说应该会,等等看吧。”



左侍郎说近千万,梁焘却心知肚明,如果没有被上下其手,这个数字,可能要翻好几倍,还不算那些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名贵字画,院子,铺子,田亩等等。



左侍郎知道现在朝局匪测,政事堂那边不说话,他们说什么都没用,很快转换了话题。



方田均税法已经落地,一旦开朝就会颁布,那个时候,户部会是主力,要清丈全国田亩,核实人丁,制定赋税等等,任务十分艰巨。



梁焘与左侍郎商谈了好一会儿,最终索性提前回到了户部,开始了工作。



户部一直在做着部署,现在是更加紧张了。



这会儿,御街上的一家商铺,被一群人给围住了,不少人撸袖子,一副要打人模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