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八十一章 斩断龙脉
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



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



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



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



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华山歌》刘禹锡



……



到达苍龙岭时,已经爬了一个多时辰。山路崎岖陡峭,白郦二人轻功了得,也走得有些疲惫。



马帮众人更是如此,施钩搭梯才到达此处。众人瘫在地上,大口喘气。其中几人,文人打扮,不会武功,最后几段路,完全是被人背上来的。



马帮众人对为首的文士道:“不危先生,您学富五车,给我们讲讲华山的典故,让我们这帮老粗,也长长见识。”



那位高先生见众人喝彩,也来了兴致。稍事休息后,清了清嗓子,摇头晃脑吊起书本:《书经·禹贡篇》记载,这华山为轩辕黄帝会群仙之所。此后,华山声名日隆。《舜典》也写道,‘舜帝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



由于华山太险,我朝以前很少有人登临。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



到了秦昭王时代,秦昭王命工匠施钩搭梯攀上华山。从此,华山才被人登顶。



秦始皇首祭华山,汉唐以来,封号递增,愈演愈烈,汉武帝敕修西岳庙前身集灵宫;汉成帝巡幸河东,涉西岳而归。



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直到我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士们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



武德二年,高祖大猎于华山;是年,高祖送太宗皇帝东征祭山;上元元年,高宗皇帝较猎于华山下曲武原;天宝九年,朝中群臣请奏封禅西岳,圣上命人开凿华山路,设立坛场。咱们今天走的就是这条路。”



众人听得高兴,一壮汉问道:“不危先生,我听说皇帝老儿封华山神少昊为金天王,可有此事?”



高先生笑道:“不错,这正是咱们来此的目的。圣上之所以封华山神少昊为金天王,是因为华山乃是当今圣上的本命山!



说起来,这里还有一段典故:



玄宗在封禅西岳时,亲自撰写《华岳碑》:‘予小子之生也。岁景戌,月仲秋,川少皞之盛德,协太华之本命,故寤寐灵岳,肸响神交。’



李林甫由此知道华山是玄宗的本命山。



天宝元年入相的左相李适之,也就是贞观朝废太子李承乾的孙子。其人性情疏阔率直,但缺乏城府。李适之办事干练,精通政务,得到圣上赏识,自然也就被李林甫猜忌。李林甫就决定找机会引导李适之犯错,设计陷害他。



天宝五年,朝堂上讨论国家开支预算议题。李适之忧心忡忡,觉得圣上耗费过大,恐怕国库左藏难以支撑。下朝路上,李林甫装作闲谈,悄声告诉他:“我听说华山富含金矿,如果开采出来,国库左藏充裕,国家十年开支都不在话下。国库就不缺钱花了,但是皇上似乎还不知这事!”



李适之暗喜,觉得此事于公于私都大有好处。利欲熏心,竟没留个心眼:“如此美事,为何李林甫不单独报告圣上,反要告诉自己?”



几天后,李适之按捺不住,借着向玄宗奏事,趁机报告此事。为了向圣上邀功,他隐瞒了消息来源。



玄宗听说有大金矿,也甚是兴奋,连忙召见李林甫,询问此事。李林甫并不惊愕,徐徐道来:“臣早知道华山蕴藏金矿,但华山是陛下的本命山,龙脉所在,王气聚焦,不宜开采,所以臣一直不敢提起。”



玄宗一听,觉得还是李林甫想得周到,对李适之的考虑不周,大为不满。很不高兴地跟他说:“今后奏事,应当先和李相商议,不能再如此草率。”从此对李适之的印象一落千丈。李适之被李林甫耍了一场,可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众人听得有趣,哈哈大笑。



那壮汉接着问道:“不危先生,既然华山是皇帝老儿的本命山,那我们来这儿的目的可于此有关?”



高先生笑容一敛,正色道:“不错,咱们来此的目的,就是要掘了他李隆基的龙脉!



……



徐太傅接到朝廷旨意,任命其为摄理汴州(开封)州长,担任河南北沟沟渠堤堰决九河使。



不出李林甫所料,杨国忠取代王鉷之后,立刻就把枪口掉过来对准了他。



杨国忠利用王鉷的案子大做文章,指控李林甫和王鉷兄弟暗中勾结,并且和突厥叛将阿布思也有瓜葛。阿布思是突厥降将,曾一度归顺大唐,后来因与安禄山有隙而再度叛回漠北。



为了彻底扳倒李林甫,杨国忠还怂恿**烈和哥舒翰一起出面指证。对于杨国忠等人的指控,玄宗当然是不会轻易采信的。可尽管如此,从这个时候开始,玄宗还是逐渐疏远李林甫了,转而把全部的信任和恩宠都给了杨国忠。



至此,杨国忠入相已成定局,而李林甫也成了他必欲拔除的眼中钉。“国忠贵震天下,始以林甫为仇敌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