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军工科技》正文 四千零六十六章 大家理想中的未来海军是什么样?
第4065章 大家理想中的未来海军是什么样?



在实际应用层面,现有框架的优势更为显著。



比如某新型主力驱逐舰完成中期维修时,若安装全新能源系统,需切割甲板、重布管线,甚至调整龙骨结构,工程规模巨大。



而新型模块采用“即插即用”设计,仅需打开设备舱密封门,通过吊装导轨推入,舰员培训时间从半年锐减至两周。



再者,从零开始的技术还面临“供应链黑洞”风险。如某国新型隐身涂料,实验室表现优异,但量产时因稀土元素配比问题,导致涂层开裂,项目拖延三年。



国内研发的模块,其石墨烯电极生产设备基于现有半导体产线改造,供应链风险降低90%,这在战时动员阶段意义重大。



此外,算经济账同样清晰。



全新系统研发成本通常是渐进式改造的3 - 5倍,以“福舰”综合电力系统为例,研发投入超200亿,而新型模块利用现有技术储备,成本控制在30亿以内。



军方得以采用“小步快跑”策略,分阶段迭代,将风险拆分为可控的“技术台阶”。



最后则就是历史经验教训,早在18年,某型无人机因采用全新飞控系统,首飞时振荡失控,调查发现是软件底层协议与传统导航系统不兼容。



因此,新型模块特意保留与现役作战管理系统的RS - 485通信接口,确保“老系统能认新模块”,这种“向后兼容”思维至关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对于吴浩所提出来的这种‘渐进式创新’思路非常欣赏和推崇的原因了。



“那么现在咱们重新回到最初的问题上面,未来的海军的定位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待众人讨论了一会儿,坐在首座的领导看着在场众人提问道。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寂静,只听见空调出风口的轻微嗡鸣。



首座领导的问题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众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会议桌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纹,仿佛为这场关于未来的探讨铺上了时间的刻度。



总工程师李建明率先打破沉默,他扶了扶老花镜,目光投向墙上的世界地图,然后说道:“既然大家都这么谦虚,那我来说说我理想中的未来海军。



我理想中的未来海军,应该是‘全域感知、智能决策、精准打击’的立体作战体系。



就像我们今天讨论的能源模块,它不仅仅是动力系统的升级,更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想象一下,当每艘舰艇都成为一个智能节点,通过量子通信网络实时共享战场态势,从航母到潜艇,从舰载机到无人作战单元,所有装备都能在‘能源大脑’的调度下协同运作。



敌人的任何动向,都逃不过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眼睛;任何威胁,都能在毫秒级的响应中被化解。”



听完李建明的话,陈司长合上成本核算手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说道:“从战略层面看,我认为未来海军必须是国家利益的‘移动边疆’。



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海上交通线的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的舰艇不能再局限于近海防御,而要具备‘远海存在、全球到达’的能力。



这就要求装备不仅要有强大的作战性能,更要兼顾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小吴他们的能源模块恰好提供了这种可能,更低的能耗、更长的续航、更灵活的改造升级,让我们的舰队能够像候鸟一样,在世界各大洋自由翱翔。”



程海峰转动着手中的相变材料样本,若有所思地说:“我关注的是技术带来的战术革新。



当激光武器、电磁轨道炮成为标配,当无人舰艇和水下潜航器组成蜂群作战单元,未来海战将彻底颠覆传统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海军的定位应该是‘技术驱动的变革者’。



我们不仅要适应变革,更要引领变革。就像今天讨论的热管理技术,看似是个小问题,却可能决定着整个武器系统的成败。



未来的海军工程师,必须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能力,在材料科学、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不断探索。”



待三人说完后,众人点了点头纷纷议论起来。



而一直作者没有说话的汪良工呢。则是停下自己手中的笔,然后看着在座众人开口说道:“从装备发展的角度,我认为未来海军应该是‘模块化、可重构’的作战集群。



就像我们的能源模块一样,未来的舰艇、飞机、甚至武器系统,都应该采用标准化接口和通用化设计。



这样一来,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可以快速组合出最优化的作战单元。



比如在低强度冲突中,以无人舰艇和无人机为主力;在高强度对抗中,则迅速整合航母战斗群和战略核潜艇。



这种灵活性,将大大提升海军的作战效能和响应速度。”



听到前面几人的讲述,在座众人都不由的点了点头,大家说的都非常好,都讲出来了未来海军的形态。



首座领导的目光扫过会议室,落在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