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一千三百 让他们都贪婪起来
务,与明朝官军对着干,贡献自己的武力和战斗经验。



久经战阵的武士带着要吃饭的亡命徒们,轻而易举的就把腐烂到了极点的东南卫所明军打得落花流水。



整个过程中,官方和走私团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的谈判妥协破裂,然后再谈判妥协破裂。



明朝负责平倭的官员、将军、官兵死了一茬儿又一茬儿。



走私团伙那边也不断的优胜劣汰,死了一茬儿又一茬儿。



双方都在克制,都在互相博弈。



胜仗不能随便打,败仗也不能随便打,打了胜仗有些时候不能算功劳,打了败仗有些时候也不能算是罪过。



大型魔幻现实主义事件屡屡发生在东南一隅,扰得天下仁人志士那叫一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朝廷到底要干嘛?



怎么战败要死,战胜也要死?



很简单。



明政府需要昭告天下,需要转移矛盾,需要让人们知道我们打的不是走私团伙不是自己人,而是倭寇。



把内部阶级矛盾向外转移,引导大家憎恨倭寇,而不是明政府自己。



走私团伙也有需求。



走私团伙逐渐意识到朝廷不会放任他们继续存在,朝廷一定要确保东南赋税重地的安全。



对于他们,要么接受招安,要么就会被冠以倭寇的名义干死。



等全国一致消灭倭寇的舆论已经形成之后,再不接受招安,他们就真的是来自日本的倭寇了。



不管有多少七大姑八大姨说他们是大明子民不是倭寇也没用了,朝廷说他们是倭寇,他们就是倭寇,一定会被干掉。



他们终究不能和一个统一政权抗衡。



一时的优势扛不住明政府源源不断的兵力投入和越战越勇越战越有经验的明军。



经历战火和朝廷黑手双份磨练的名将们,已经知道该怎么一边躲避朝廷的黑手一边对付他们了。



于是聪明人选择了接受招安,摇身一变成了体制内的人物。



而那些脑子不清楚看不清时势的,就真的被战争锻炼出来的精锐明军干掉了。



这件事情最终以隆庆开关作为结局。



近百年的斗争之后,明朝统治者还是意识到了【一日不开关,则倭寇一日不绝】的道理。



于是隆庆天子决定开放月港作为通商贸易口岸,允许民间合法远洋贸易。



从此以后,【倭寇】再也没有为祸过东南沿海。



月港的开放使得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也为后来张居正的改革,以及中国银本位制度的最终确立定下了基础。



兜兜转转无数年,多少条人命被葬送掉,最终还是以明政府的妥协而告终。



当然,还有那群里外不是人的工具人——真正的倭寇们。



大家都输的挺惨的。



看似只是拍个脑瓜的事情,却兜兜转转无数年,最终才确定。



各方利益牵扯太深。



发展到最后,那些靠着海禁才能吃饭的走私团伙以及他们背后的政治势力才是最不愿意朝廷开关的。



朝廷开关了,他们这些走私的就没必要存在了,没钱可赚了。



古代王朝发展个一百多年之后,总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总能体现出积重难返的末日征兆。



只是隆庆开关多少给明政府施展续命大法奠定了一些基础,否则张居正是没办法搞一条鞭搞银本位、并且最终给明政府续命成功的。



吸取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郭某人决定自己的开海政策和通商政策从一开始就不能拒绝民间的加入。



不仅不拒绝,反而要主动引导民间商业力量加入。



把这种能赚钱的路子从一开始就和全民分享。



有胆识的有资本的甚至有把力气的,那就出海吧。



在海上搏富贵,用命,用自己的一切去搏取想要的东西。



总归让走投无路的人多一条路,让他们有路可走,并且提前一千多年开眼看世界,了解他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模样,究竟有什么还没有发现的宝地。



让他们都贪婪起来。



这是郭某人所能去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中的一件。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完善市舶司的建设。



狠狠抓住出海远洋贸易的关卡,谁能出去,谁不能出去,那是有规定的。



让他们出去,不是让他们无休止的出去,真要到了商业和农业争夺人口的时候,郭某人的屠刀一样不会懈怠。



魏帝国的人口还不到八千万,并未达到明清时期过亿的人口数量,且领土广大,远未达到饱和程度。



就算郭某人废除人丁税鼓励生育的政策推行下去,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