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真行“去处为美。”
他只答了四个字,这也是论道的特点,要用至简的概括,阐述自身的修行所证与修行所求,但话语中伴随的神念却妙不可言,甚至已不能用神念来形容。
不同的人听见可能会接收到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感受,这都与其本人的见知有关,哪怕是毫无修为的普通人。
这也是一种神通,称为声闻智慧或声闻成就。掌握声闻成就至少要有七境修为,但大部分七境修士未必能掌握娴熟,真正善用声闻智慧者大多是九境高人。
开口若无声闻智慧,那不叫论道,就是世俗间普通人的辩论。此时此地的场景,华真行事先并没想到,但这也是一种机缘发触,忽福至心灵便领悟了声闻成就。
何为美,普通人最朴素的观点,通常就是好看,喜欢,舒服,想要。
那什么才是好看、喜欢、舒服、想要呢?这不仅是论述审美的标准,更是要明晰所谓审美过程的内在原则。
古时有人认为,事物的美包含在奥妙无穷的数学中,符合与蕴含某种内在规律与韵律,从而体现于外在的协调与动人。是说一片山水风景是美的、一件器物是美的,无论谁来看,都会发现它的美……这是美的共性,否则所谓美的概念与共识就不会存在。
但美不仅仅只有共性,审美也极具个性,它不仅仅是对自然事物的评判,也代表了每个人的情趣和追求。包括每个人愿望和努力、梦想与空想,那就是他们的去处。
比如很多人的愿望就是实现阶级跨越,这就使他们很容易接受消费主义的诱惑。营造潜意识中跨越阶级的幻象,这几乎是全世界奢侈品营销的内在逻辑。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吗?当然不是!科学、哲学包括神学,其尽头都是美学,都要解答往何处去的问题。我们做一切的目的是什么、要引导世人走向何方,哪怕是空画一张大饼。
诸如涅槃无余之美、逍遥自然之美、天人合一之美、天下大同之美、万物究竟之美!
华真行并没有回答怎样才是好的、更好的,他只回答了美是什么?
去处为美,美就是我们的追求本身,它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它超脱于态度与方法之上,一切态度与方法都是为它然简朴,但他的追求并非艰苦,而是在教会人们如何克服与改变艰苦!墨大爷的身教,主要教会华真行的是“真”。
墨大爷之真,就外显为身体力行。
墨大爷本人的追求就是朴素之美,以“真”的态度。他老人家其实过得很好,已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他教会华真行要通过的真正努力去追求美好,而不是在空想中祈祷。
只是这世上绝大部分人根本达不到他老人家的境界,学不会也学不了。
如果说墨大爷教会华真行的是“真”,那么柯夫子教会华真行的就是“善”。
善是人与人之间所需要的准则,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需求,但内在的逻辑是相通的。
人世间的所有“秩序”,都是建立在对善的认知公约上,比如所提倡的公序良俗,所制定的法律体系。
整个新几里国的治理体系,都是在柯夫子的指导下一手创建的。
秩序两个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保障人们的安全,其次是保证社会的公平,它的来源就是对“善”的认知。
秩序的崩溃会带来混乱与苦难。比如曾经的几里国,有几乎照也更能得到身心享受。
华真行并不以奢费为美,但并不妨碍他亲手制作各种美食,哪怕他本人有七境修为早已能辟谷不食。
这个过程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个人的情趣修养,反映了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
杨老头教华真行上古菁华诀,华真行将其化用为养元术。这就是在体会生机与生命之美,就是对身心状态之美的追求。
杨老头教华真行的东西是直指本源的、指向目标本身的,但对平常人来说过于唯心了,可以去想象却绝难做到。
华真行受杨老头的影响最深,因为他就是杨老头养大的,领悟了“去处为美”。当而他放眼所看见的世界显然那么丑恶,所以他要寻找去处。
他成为了一名理想主义者,纯粹的爱美之人。
因为有墨大爷、柯夫子的存在,华真行并没有成为另一个杨特红,他不仅追求自身的改变,更要改变自身所处的世界,使自已也成为更美好的存在。
华真行是几里国最大的资本家,他将资本的垄断特征发挥到了极致,百分之百掌控着欢想实业。尤其在欢想特邦境内,每一寸土 在来此之前,高见瓴已经做了各种思想准备,怎么支付迁徙族人的代价。别的且不谈,仅仅是将一万八千人迁移到蒙恩花园的费用,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高见瓴这些年也有些身家,足够他一个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过着优握的生活,但想支付这样一笔费用恐怕也是不够的,不仅是路费,还有安家费呢!
所以高见瓴原先的打算,是以风津村这座方外世界为报酬。
所以他来之前就表态,若此事能成,愿将风津村送予万变宗为别苑。风津村给了万变宗,那么华真行这边又怎么办?
昆仑修士都知道华真行不缺钱,而且华真行也美问他要报酬,但高见瓴自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