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六百五十二章 魏公公的哲学
魏公公从来不是个小家子气的大佬,他是一个高瞻远瞩、胸怀大海且时不时就会仰望下星空的男人。



这种男人是顶天立地的,是可歌可泣的,是名垂青史外加永垂不朽的!



因而,这种男人的胸襟岂是一般女人…岂是一般人能够揣摩到的!



东林书院的人都想错了,大大的错了,魏公公这次真不是来和他们图穷匕见,也不是心怀鬼胎来寻麻烦,更无意将他们斩草除根,杀个人头滚滚。



这没有意义,没有半点意义。



人的生命是可贵的,魏公公比任何人都知生命的宝贵,知道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燃烧卡路里…



所以,他老人家顶着骄阳过来,不是来杀人,而是揣着一颗好心要带大家伙一块上路,噢,不,一块富裕的。



党国如今…帝国如今即将陷于沉沦危机,此时此刻,人才于帝国而言是极其宝贵的。



经东林书院培养的读书人以及以东林党为名组织起来的官绅,在当下,他们就是人才,这一点,不管戴不戴有色眼镜来看,都是事实。



魏公公招兵是不待见读书人,可他从没说要打造一支文盲军队。



他老人家其实很看重读书人的,只是古往今来,变革的主力从来不是读书人,而是农民。他们参与变革也多是被动,而非主动。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这可不单单是个戏言,而是个事实。



读书人、人才,是魏公公迫切想得到的。



只是,他的身份注定他不可能得到读书人的主动来投。就历史上那帮投奔二叔的阉党官员们,又哪个是心甘情愿主动要投九千岁的?不是被逼急了,那帮人会匍匐在一个太监脚下么。



人啊,就是要看开,既然人家不可能主动来投,那魏公公就主动出击。



东林党这些人,真是人才啊。



魏公公这人最实事求是,在他看来,东林党人的错不在他们饱读诗书,也错不在他们将公理与正义挂在嘴边,更错不在他们书生意气,乱指点江山,而是错在他们的屁股歪了。



屁股歪了,知识越多就越反动。



甭管哪朝哪代,推墙的汉奸们大多都是满腹经论,以知识分子居多。



杀人,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



杀了一个高攀龙,还有千千万万个高攀龙。杀了一个左光斗,同样也有千千万万个左光斗。



这些个屁股歪了的读书人,很认死理呢。



二叔杀的东林党少么?不少!



可问题到最后还不是没有得到解决么。



因此,魏公公不能重蹈二叔覆辙,他得另辟蹊径。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就是扳正屁股。



屁股正了,很多事情就能得到合理解决。



说东林误国,无外两大罪,一清谈,二私利。



清谈在于外行领导,不明实际情况,不务实务瞎指挥,乱来,结果导致国事、边事一日一日败坏下去。



私利在于根。



众所周知,东林党人的根是士绅,而非平民。



他们本质上就是江浙财团的代言人,这就注定他们与大明朝廷,与他们根之外的百姓利益是相对的。



肉就那么多,大家都来伸筷子,显然,不够分的。



魏公公想要解决问题,就得多弄肉来,多给机会,潜移默化之下,人才不是不能为己所用的。



毕竟,与东林党人的矛盾,归根结底是人民内部矛盾,不是敌我矛盾。



这一点,魏公公时刻提醒自己要分清,要认清,不然会出大纰漏的。



杀人,总是下策。



早上犒赏三军将士,给部下们发了赏银,又酒足饭饱之后,魏公公独自一人坐在县衙的茅房里反省。



每日清晨定时定点反省自己昨天的得失,学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是魏公公两世养成的好习惯。



不过,从前他手里捧着的是手机,现在手里拿着的是他最心爱的小人书而矣。



载具是变化了,但本质不变——都是文字和图片。



唯一的区别就是接受到的信息有些狭隘,不能再放眼看世界而矣。另外,可能动态的变成静态,让人有些许遗憾。但塞翁失马,焉知没有好事?



没了动态的直观视觉剌激,文字的力量就变得很大很大。



想象的空间也会变得很大很大。



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金莲啊!



魏公公当时坐在那就想啊,事情搞的这么大,他除了跑路是没别的路可走了,但能不能在跑路之前再做点什么呢。或者说,能不能替自己,也替将来再努力一二呢。



他陷入沉思,真正的沉思。



以致屁股上叮了一只昨天夜里没睡着觉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