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五章 殖产兴业,维新强国
>


洪承畴有些不明白杨嗣昌的意思。



杨嗣昌悠悠的望着远方,说道:“自古党争,最易祸国,所以这党人乃国家之大弊,但凡一心报效国家的仁人志士还是离这党人远些的好,轻易不要沾惹,否则祸患无穷啊。”



洪承畴听后,深以为然。



杨嗣昌又道:“东林也好,浙楚齐三党也好,只要沾了个党字的,便多半要误国误民的。”



洪承畴接口道:“不在党内一身轻,身在党内不得闲啊。”



杨嗣昌呵呵一笑,旋即面露痛惜之色,不平道:“只可惜,本朝朝政便把持在党人之手,而你我这些非他同党的,在他们党人眼里便是邪党,纵使你我再如何努力,也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同。”



这话算说到洪承畴的心眼里了。



毛士龙只在边上只他二人说,不曾开口。



无语片刻后,杨嗣昌忽然问道:“既然洪兄说东林不看重于你,为何那缪昌期又来试探于你?”



“不过是希望我等替他们打个头阵罢了。”



洪承畴嘿嘿一笑,“这一点想来你杨文弱早就看出了,要不然以你个性,岂能没有点真知灼见?”



“所以我说他缪西溪必无好言语于我等。”



杨嗣昌说完向不吭声的毛士龙看去,笑道,“毛兄胆色倒是比我大些,我做缩头乌龟,毛兄却针锋相对,怕一个奸小的评语是跑不掉了。”



毛士龙不屑道:“若只因不合他意便是奸小,这天下间岂不是奸小遍地走了?再说,他东林凭什么定人奸小。”



杨嗣昌悠悠道:“他们有小东啊。”



“嗯?”



洪畴承眉头一挑。



所谓“小东”,便是指东宫。而“东林”,又称大东。



现今“大东”一力扶保“小东”,他日“小东”变成真龙,大东便是扶摇直上三千里了。



到时候,不说只手遮天,但朝堂怕也无其他人立足之地了。



“现在看来,小东倒是无意起纷争,否则便不会出传谕了。这点,怕是大东不曾想到。”毛士龙说了一句。



洪承畴“嗯”了一声,道:“前后两回妖书案,又有那妖人谋反案,国本定下至今,闹出的事不少了。要说贵妃真想翻国本,也不致蠢的叫人拿根木棍闯东宫吧。所以,这事,真是个无头案。前番我刑部七司会审,又有十三司会审,都是以疯癫结案,这便不合东林心意。但于国家而言,却是最好结局。”



杨嗣昌和毛士龙对此都是认同。



毛士龙问杨嗣昌:“杨兄心中真没看法?”



杨嗣昌道:“一切均由天子圣裁,我等为臣子者但听圣意行事。”



洪承畴听后道:“照我看,这案子宫中必会就此结案,大东想闹也闹不出。且他们也闹不出多大动静,不久只怕东林就有大祸。”



毛士龙奇道:“洪兄的意思是?”



洪承畴嘿嘿道:“不要忘了,下月就是京察了。”



“啊,对,难怪东林如此紧张,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毛士龙恍然大悟的样子。



杨嗣昌说了句叫人奇怪的话,他道:“我真不愿朝中尽为东林,若到了那天,我看咱大明离亡国也不远了。”



“文弱兄何以如此说?!”洪承畴对此感到吃惊。



杨嗣昌叹了一声:“我是户部的主事,国家的家底自是清楚,实不相瞒,尔今国库空虚至极,有些边镇的军饷都快发不出去了。”



“什么?”



此消息不亚晴天霹雳,惊得洪承畴难以相信,失声道:“国库空虚至此了?”



“否则,陛下何以广派矿监税使,又想着大办海事呢。”



杨嗣昌道,尔后冷笑一声,“是谁逼着陛下广派太监,始作俑者不就是那帮党人么。”



“这...”



洪承畴略加思虑,便知因果关系。



国库空虚全因为朝廷多年党争,而党争各党又多替士绅商户说话,以减税博取名声,惠己腰包。三十年下来,国家赋税自是大量流失,以致皇帝不得不遣家奴收税。



“所以,这天下事,非党可行!东林不行,浙党不行,楚党不行,齐党不行,只要是结了党的都不行!”



杨嗣昌这话说的可能有失偏颇,但个中道理却也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从这番话中也能看出,杨嗣昌是极度忠君之人。



气氛又安静了下来。



大概是也没什么好说,或因自身官职太低,难以在朝堂有所建树,杨嗣昌和洪承畴都失了赏景兴致。



三人便互相告辞,临走时,那毛文龙忽的说道:“对了,二位,我这有一文集,二位可以好生看看。”



“什么文集?”



“殖产兴业,维新强国,这是解决国家面临问题的唯一办法。”毛士龙从怀中摸出两本书来各自递了一本给杨嗣昌、洪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