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0946 爵爷回京】
式向他反应意见,不是再正常不过么……何况有些皇帝的确对决策工作完成的本就不是很好。而且,明中后期皇帝(除了毅宗之外)把早朝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礼仪场合,不大讲话,举行经筵的话会见几个翰林,平时最多再召见几个亲信重臣,一般官员没有宋代“轮对”、“陛辞”那样的机会面见皇帝,所以也只能设法在奏疏的文本里表达意见,有的人走的就是耸人听闻的路线,所以看上去会很“激烈”,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标题党式的吸睛手段。这不只是言官求名问题,也是沟通不畅的体制问题,没有办法讲句公道话,其实把某些行政系统内的正常现象优先放在权力斗争的框架里,将其视为“制衡”并大书特书,并不是只发生在网络上的,某些学者也是如此做的。我不敢说这不能作为一种研究思路,但恐怕还是不明其所以然的一偏之见,不足以彻底理解这些现象。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大概是一个政治价值的问题,“分权制衡好,君主专制坏”嘛。至于这种价值判断又是怎么来的,我不想展开讨论(其实也无力讨论)。我自己是一个没什么情怀的人,代入的话,作为一个明代的自耕农or佃农,我觉得是十个老爷还是五百个老爷决策如何统治我,差别不大。不代入的话,长远来看也未必能玩出什么花样,毕竟中国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是高水平战争打得太少,对军事技术发展及金融业的刺激不足,可要是打得多了,作为讨论基点的今日之中国也未必存在了……只能说,就中国历史来谈中国历史,则君主以权术施行独裁、国势“丰亨豫大”、对外积极开疆拓土、对内不断深化改革的宋徽宗朝,正是千年来一种长期趋势的先兆啊。
(3/3)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