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1034 韦总裁没有想到建奴如此不堪一击】
冲锋会消耗大量体力,对接下来的肉搏非常不利。



所以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线列步兵真的是拿英国长弓手没什么好的办法。



既然长弓手这么厉害,为什么英国人在火药武器出现后迅速就将其淘汰了。



因为优秀的长弓手训练起来比拿滑膛枪的步兵困难太多了,好的长弓手需要长时间地磨练技艺,英国当年倾全国之力,才培养出来一小撮长弓手,当时英王规定,全国所有男子,从12岁到65岁,只要是身体健全都要在每周日集中进行长弓训练。



长弓手因为长期拉弓射箭,脊柱都产生了变形。



而滑膛枪手的培训十天半个月就可以了,反正当时的枪也打不准。



剩下的就是军官的皮鞭和棍棒教育,让士兵害怕受罚胜过害怕死亡。



两相权衡,有头脑的人都会做出正确地选择。



中国为何没大规模出现西方那种排队枪毙式的火枪阵。



中国为何在火枪出现后的几百年里,没大规模出现西方那种排队枪毙式的火枪阵。



为什么中国的弓在军队里一直被使用到十九世纪。



中国并没有自主的发展出那样的战术,只有与之型似神非的排枪战术和各种阵型。



这些战术或多或少的都有一定西方近代战术的特点,但是还称不上是真正的近代战法。



它们都没有体现,或者说没有完全体现近代线式战术的核心理念。



这也是清代后期军队的一个特点--,既有新式作战方式的成分,又摆不脱旧军制的形态。



受制于清后期整个军事体系的落后和士兵训练水平的普遍低下,这类战术在清军中也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威力。



清军确实大规模使用这类战术,而且应该相当早,不会晚于18世纪。



但是很遗憾,这类战术和欧洲近代的任何一种战术体系都毫不搭边。



这些人拿着火枪对射,和他们几百年前的同行拿着弓箭对射,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清军这种所谓的“排队枪毙”的问题在于,一是清军部队的素质不足以单纯靠射击击溃敌方。



二是鸟铳、抬枪这样的火枪不足以胜任线列战争的需要。



像晚清那种低素质军队,如果拉出去排队枪毙。



最多也就对射几轮,装填效率就会严重下降。



很多人会逃跑或者趴在地上躲子弹,这时候就必须让肉搏部队顶上去。



而火绳枪的火力密度也不足以完全靠射击在有效射程内打退敌军肉搏冲锋,充其量只能削弱对方和打乱阵型,但是燧发枪却可以做到。



因此清军火枪兵只能像西班牙方阵那样,打几轮就退下去。



即便是欧洲军队也是先有燧发枪后有线列阵的。



所谓近代军队,他们继承了古典时期的军队的传统,强调纪律和集体配合,而非个人的战技和武勇。



他们装备了火枪,不是因为那个时期的火枪在性能指标上优于弓箭,而是加装了刺刀的火枪可以让他们兼顾远射和肉搏,从而让他们的组织纪律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战场上,他们以连为单位列成严整的横队,此时一个营甚至一个连就是一个独立的战术单位。



这个单位可以独立胜任进攻,固守,远程射击和白刃格斗,反骑兵等所有步兵战术任务。



他们的上级指挥官只需要按照既定的作战条例对他们进行部署,结合战场情况来调整兵力分布,这一个个战术单位就能胜任所有的作战任务。



这类全能兵种对战场有着全能的适应性,不必再像西班牙方阵或者朱棣的神机营那样让火枪手和肉搏步兵交替前出,轮番变幻位置。



因此其阵型灵活程度和机动性也远远超过前者。



散兵阵线不是更灵活。



但是,当时的火枪不够先进,射速和射程都不够,一支部队还不能只依靠火器打得对手完全不能近身肉搏,用弓箭也不可能。



更不要说风驰电掣的骑兵了,这样的情况下用散兵队列作为军队支柱无异于自杀。



当时的线列步兵前进时需要鼓点来控制步伐,每走一百步需要半分钟时间来整队。



队形稍稍错位并不会对射击时的火力密度和士气有着丝毫影响。



整队的目的在于,让线列步兵保持严密的队形能确保整个部队铁板一块。



近代军队的肉搏可不是打群架,而是和马其顿方阵一样一排人戳戳戳。



在七年战争时的罗斯巴赫战役中,法军和神圣罗马帝国军正是因为队形不严整导致变阵时脱节,被普鲁士骑兵一次冲垮。



被打散的线列步兵是没有战斗力的,因为他们平时所接受的格斗训练就是站成队列往前刺。



在那个时代,把目不识丁的农民三个月训练成可用的线列步兵,秘诀就在于只需要通过体罚和高强度训练培养其对纪律的服从,然后教他们最简单也是最致命的攻击方式。



那样在近战接敌时,每一个士兵就不用去思考如何杀死敌人,而只是按照平时的训练那样,像一个机器一样一股脑往前戳,或者去填补死去的队友的位置。



至于他个人的安全则建立在整个阵型纪律严整的基础之上。



只要他们能依靠纪律和意志维持战阵在敌人攻击下不被突破,他们的敌人就拿他们毫无办法。



而一旦其阵线被突破,这些士兵就和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农民一样完全不堪一击。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单打独斗。



他们所接受的训练完全是在教他们如何在外界因素重压下维持队形和保持纪律。



因此那个时候军队打仗拼的是意志,谁能忍受巨大的伤亡保持队形的严整,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



队形先被打散的一方会被队形整齐的一方单方面屠杀殆尽。



除去清初乱局外,清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与其对等规模和实力的敌人存在。



现有的旧军制结合起中原王朝的强大的人力资源,完全可以应付各种对外战争和边境冲突。



而欧洲诸国如法国,普鲁士等国,为了维持其国家安全和霸权不得不倾尽国力供养一支足够胜任大规模战争的常备军,并以之为立国之本。



这就要求其必须不断的在实战中获取经验和进行提升。



正是这样的环境促进了西欧的军事体系的不断变革和发展。



在西方,火枪取代弓箭满足了新的战争形态的需要,英格兰体系被抛弃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已经完全失效,而是因为它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战争规模对兵员的需求。



同时与新时代的军制和军事体系格格不入,而且与全部由火器武装起来的部队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



当然也有社会原因,比如圈地运动导致自耕农纷纷破产,进城务工导致没有办法继续在周末训练箭术。



而在实用的线膛枪发明之前,排队枪毙或者说线式战术,是最适合火枪步兵的战术。



这个战术经历了无数的实战检验和一个半世纪的优化改进,相比同时期或者更早一些的其他的战术体系拥有巨大的优势。



而在东方,由于没有这样紧迫的需求,旧有的军事制度结合庞大的人力物力资源,足够应付一切战争和冲突,改革自然不会发生。



虽然清军也有大规模装备火枪,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火枪和弓箭并用。



但是本质上清朝人不过是试图将火器这一好用的新武器融入旧有的军事体系,使其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



就像二战前的法军愚蠢的将坦克部队编成一个个战车营,配至每个步兵师下属一样。



旧式的军队,旧式的战术体系,使用新式的武器,注定了清军仅仅只能享受到火器之利,而不能使武器的使用效能最大化。



即使是像坦克这样的先进武器,若是分散使用只能作为支援步兵进攻的移动火力点和防御时的移动炮台,若是集中起来作为突击力量,就能创造德国1939年的战争奇迹。



欧式线列步兵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全能兵种统治战场,是因为他们依靠带套环刺刀的火枪,出众的训练和纪律,同时胜任了进攻,固守,白刃战和远程射击的能力。



而清军中的火枪手多数时候只是在发挥辅助火力输出的作用。



他们只是将手中的弓箭换成了更好用更顺手的火枪,亦或者干脆两个一起带上战场。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战术作用和传统的弓箭手部队其实是没有区别的。



在经历了被列强武力扣开国门的耻辱后,清人也意识到了近代军制的巨大优越性。



湘军士兵主要来自贫苦农民和市井无赖。



这些人不是被抓壮丁进的军队,他们主动从军就是为了求富贵。



曾国藩依靠高薪和允许抢劫两大手段让他们专心卖命,结合传统的儒家卫道思想的强力灌输,又依靠登记造册来保证士兵不能逃亡。



最终使得湘军的纪律性和组织程度足够胜任这样的战术体系。



等到攻克天京后不久,湘军内部上到高级将领,下到普通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