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665章 颠覆
竟有多便宜谁也不知道。



中庸和论语合集……注意,这是合集,就像是后世销售某样东西时还搭上了赠品。



中庸加论语五文钱,这几乎就是纸张的价钱,印刷的成本忽略不计了。



“两卷合一,五文钱了啊!”



伙计喊的声嘶力竭,他自己也觉得沈安疯了。



这两卷书若是雕版印刷,少说能卖六七十文,可现在只卖五文,一成都不到。



就像是后世买手机,原价五千的手机只卖三百,伙计估摸着想死,而顾客估摸着会觉得卖的是手机模型。



所以伙计见没人来,就拿起一冲着大家翻开,“看看了啊!看看!都是清晰的很。”



“两卷合一,五文钱就到手,买回家给孩子看,不识字就去寻县学州学的先生问。官家都说了,要让孩子们读书,咱们不要颜如玉,可也不能让孩子做睁眼瞎吧……”



“可先生不肯教呢!”



有人大概去试过,“那些先生很是傲气,板着脸不理人。”



有人说华夏文化在大宋登峰造极,这话没错。



相比于汉唐,大宋的教育事业堪称是前无古人。



说到教育,这个必须要提到太祖皇帝。太祖皇帝爱读书,手不释卷,连领军作战都是如此。上行下效之下,大宋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到了后来,教育甚至成了考核官员政绩的一个指标。



你做地方官,地方教育没发展,那你就是不称职。



而这股子风气渐渐深入人心后,捐资助学也成了风潮。



但凡有些能力的都会去捐些钱助学,这算是风雅事。



可哪怕是如此,大宋的识字率依旧不高。这个和教育成本有关。



这个时代读书是件奢侈的事儿,不管是吃住还是购置笔墨纸砚,都不是一般人家能承受的。所以有人说富者愈富,为何?因为他们的孩子在读书时,平民的儿子却在玩泥巴,或是跟着大人干活,最后成为田间的一个麻木农夫。



这个局面要想改变,降低读书的成本是最重要的。



所以沈安出手了。



“五文钱?”



“没错,五文钱!”伙计得意的道:“知道咱们这里是谁的吗?沈龙图的产业,还担心什么?只管买!”



“是沈龙图的书店?”



“汴梁难道还有谁敢冒充沈龙图?”



这句话让所有的担心都消散了。



“某要买一本!”



“……”



瞬间书店就被淹没了。



“……别抢!特么的!那么便宜还偷!抓住那个偷书的!”



“有,都有,后面还在印呢!别抢啊!”



稍后一切都消停了,现场一片狼藉,只剩下几个狼狈的伙计在喘息,身前的箱子里装满了铜钱,地上也掉了不少。



沈安在后面看着这一切,很是满意。



“郎君,有五人偷书,三人没给钱。”



陈洛一直在盯着。



沈安摇头,“那么多人,竟然只有八人占小便宜,可见民风淳朴。”



陈洛觉得郎君怕是有些想多了,“郎君,按理应当一人都没有。”



“你没见过更可怕的。”



若是在后世有这等场面,估摸着能收回八成的货款就不得了了。



所以沈安很是满意,吩咐道:“继续印!”



书店开足马力,活字印刷的好处体现的淋漓尽致。



“五文钱一本!”



政事堂里,韩琦翻看着一,“字形不好,不过却不影响。”



包拯骄傲的道:“这是文教大事。诸位,你等可知道昨日卖了多少书吗?”



他伸出三根手指头,“三千本被一抢而空,今日将会再出三千本,汴梁要多少,书店就印多少。”



轰动了。



当第二批书被堆放在外面时,抢购依旧。



一群读书人远远的看着这一幕,有人皱眉道:“读书乃雅事,让一群农夫买书……拿去作甚?”



“看看看看,还有个老妪在买,被挤得……哎!挤她的那人被打了,伙计打的,打得好!”



伙计把老妪扶到了边上,问道:“妈妈这是要来买什么?”



在大宋,妈妈是对中老年妇人的一种称呼。



老妪哆嗦着伸出手,那粗糙的手心里有五枚磨的锃亮的铜钱,她抬头道:“买书,给家里的孙儿买书,昨日没抢到……”



伙计返身进去,再出来时,手中拿着三。



“不是一本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