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0967章 虚虚实实
大汉而不可得,学魏那就是极大概率的事情……



而陆瑁想的是:冯明文此人,果真不愧是有“小文和”之称,才干过人。



不过幸好,此人过于重利,以为治国乃是以钱粮先,却是失之偏颇。



吾观蒋琬有治国之才而不知兵,冯明文知兵而不知治国,二者若是得逢明主,则汉国可兴。



然今汉家天子却不过庸人之资,素无主见,怕是有能臣良将而不能用啊!



兼之诸葛孔明身体病弱,怕是不久于世,待彼去后,汉国怕是再难有如今之盛。



不过也好,如此一来,我大吴无忧矣!



……



两人各怀心思,脸上却是惺惺相惜之色。



欢谈之后,在冯刺史的再三挽留下,陆瑁心满意足离去。



不日之后,吴国使团收拾行李,启程南归。



待他们行至陇右冀城,凉州的第一场大雪就纷纷扬扬下来了。



时间已经来到了建兴十三年的冬日。



吴国使团很多人根本没有办法适应西北的天气,在寒气的侵蚀下,有近十人当场就感染了风寒。



不过幸好汉国的医学比较先进,再加上这些年早就在西北积累了不少经验,对治这等风寒自然是手到擒来。



虽说如此,陆瑁等人亦是加紧赶路,不敢再耽搁。



直到回到汉中,感受与西北大是不同的温暖,这才松了一口气。



汉家天子得知吴国使团从凉州归来,亲自召见了陆瑁。



而趁着这个空档的机会,秦博拿着冯刺史的推荐信,悄悄地前去拜访丞相府参军李遗。



李遗得到消息,竟是亲自出来迎接:



“有劳秦校事送来兄长书信,遗不胜感激,里面请,有请,请!”



秦博一看到李遗这副热情模样,心里就是一喜,暗道听闻这汉国年青才俊大半以冯君侯马首是瞻,如今看来果然不差。



有冯君侯的推荐,看来荆州粮食之事,怕是可以无忧矣!



他一边想着,一边跟随李遗来到前厅。



“秦校事请坐,前几个月秦君来到汉中时,遗竟不知秦君与兄长交好,以致失之交臂,实是失敬。”



“李君言重了,所谓客随主便,某到汉中时,没有过来拜访,才是真失礼。”



两人客气了一番,寒喧过后,秦博这才向李遗提出此行的目的。



哪知李遗听了,眉头却是一皱。



秦博本以为有了冯明文的背书,此行当是没有什么大问题,却是没有想到李遗竟是面露难色。



这让他心里“咯噔”一下。



只听得李遗“啧”了一声,又是一叹,这才说道:



“唉,秦君来迟矣!”



秦博连忙问道:



“李君此言何意?”



李遗看向秦博,问道:



“秦君可知,如今南乡交易所的粮价标价几何?”



“吾才至汉中,如何得知?”



李遗竖起三根指头。



秦博大吃一惊:“三百钱?!”



李遗点头。



“怎么会这般贵?”



三百钱自然不是吴国的大泉五十,也不是汉国的直百钱,而是实实在在的五铢钱。



事实上,往来汉吴之间的商队,在很多时候,宁愿收汉国的直百钱,也不愿意收吴国的大泉五十。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年汉国早就不铸直百钱了,价值是实实在在的。



但吴国的大泉五十,那可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薄,里头甚至还掺着大量的铁,质量极差。



而在南乡交易所,各类大宗物资的价格标准,五铢钱就是唯一的价格标准。



倒卖各类物资的老油条们都知道,前些年坊间流传有一个传言:



那就是无战事时,粮食不得涨过两百钱。



因为过了两百钱,百姓就可能有人在挨饿。



过了三百钱,就会开始出现真正的饥馑。



当然,这两年已经有了变化。



粮价比前些年似乎要高一些,常常在一百七八十钱浮动,到达一百九十九钱的也有。



这并不代表着大汉百姓肚子饿,相反,这几年不少百姓家里的存粮,比十几年前多得多。



为什么粮食会涨价?



一是因为朝廷对粮价的保底,保护百姓种粮的积极性。



二是因为南中那边的铜矿开发得越来越多。



但不管怎么说,粮价到达三百钱,就已经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若是蜀中本地的粮价已经高达三百钱,那再加上运到荆州的费用,成本只怕是要到四百多钱了。



想到这里,秦博的脸色就难看了起来。



毛料专卖,按计划是后年才能有货;



红糖专卖,必须要找到新的甘蔗来源,粮食的供应是前提。



如此说来,到手的三件大功岂不是要飞走了?



自己此番出来,正是因为朝廷上下皆视校事府为眼中钉,若是不能及时拿出成果,巩固在陛下心中的地位,谁知道后头会发生什么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