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六百七十四章 疾风劲草(六)
在宋元时代一直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而到了明清时代,就变为了湖广熟,天下足。



在沈瑞现下这个时空里,其实在弘治朝湖广就开始对外输出粮米了,只是正德初年起大灾小灾不断,这供给天下粮米的潜力自然也就瞧不出来了。



初时听说沈理要往湖广去,沈瑞的第一反应是如此甚好。



等回过神来,又不免苦笑。



为什么内阁也好,刘瑾一党也罢,都没有人对将谢迁的女婿升为封疆大吏提出反对?



就是因为,湖广现在是个坑。



连年灾患,已让民心不稳,又有匪寇横行,这种时候落个火星子就能燎起一片揭竿起义的。



刘瑾怕是巴不得沈理这倒霉蛋被推进坑里去呢。



而既然刘瑾想坑沈理,沈理沈瑞便少不得要用刘瑾来填这个坑了。



为什么只见匪寇,不见造反的?因在密室里,沈瑞便也没有忌讳直言。



沈理还是不禁变了脸色,严厉的瞪了沈瑞一眼,方道:湖广先是天灾,才是人祸。绝大多数百姓都是有一口吃的,便不会跟着造反的。



如今这口吃的要往哪里寻去?



先前沈理还怕不太好动,想了不少举措,现下嘛,正好先向宗藩要去。



如沈瑞先前所说,有太庙司香这根胡萝卜,也有刘瑾清丈田亩这根大棒,这事儿十之八九是能成的。



只是,这是解决一时之难,不是长久之计。



沈瑞却道:固然是口吃的。也是因着,没人挑头。



沈理面色凝重,直视沈瑞,又出了什么事吗?



沈瑞摇了摇头,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前世历史上,湖广最为严重的匪患源自刘六刘七起义,现今刘六刘七影子都没有,湖广却还是闹腾起来了。



要说是天灾苛政酷吏逼得百姓活不下去了,也极有可能,但是匪寇纵横剿之不尽却又不举反旗,不免让沈瑞生疑。



因为前世的历史上还有一段,是宁王畜养匪寇,杀逐幽禁地方官员强夺官民田产劫掠商贾,聚敛财富,密谋起兵。



今生又有前些年太湖水匪冒充倭寇洗劫松江的大案。



近几年江西地面上也不太平,宁王还曾以此为由屡次上书讨要护卫。



沈瑞也让田顺的拜把子兄弟回江西查了一回,确实有绿林人物投靠宁王府。



江西地面上的匪寇是宁王家养的,湖广的呢?



不举反旗,那就还是匪寇,于朝廷诸公而言是癣疥之疾,也不会被多重视。



而造反又当别论,朝廷是不会允许反贼存在的,必要集结重兵下大力气平叛。



湖广这般局面,是不是有人故意为之?



沈瑞不好说前世今生,便只拿太湖匪寇说话,将所客气气的,而今,别说沈理沈瑞兄弟皆高升,就是沈瑞在登州谣言的政绩,就足以这些人态度亲热了。



登州这一崛起,带动着山东多地富裕起来,上下官员都有收益——为什么大家都想往江南去为官,还不是富庶地方捞的油水多!



尤其还有海贸这块,大海商可都是机灵的各个衙门口都打点到了的。



谁和钱过不去呢,不说将沈瑞当财神爷一般供起来也差不多了。



衙门的手续走完,沈瑞又登门拜访了姑丈杨镇的同年的家族阮家,准备再讨一些人才。



大于小于师爷就是阮家推荐的,这两位如今已是沈瑞的左膀右臂了。



而沈瑞这次来却不是再多要些幕僚门客,而是想找些能管事能做事的阮家族人。



如今要经营的是三个府,首要问题就是——缺人才。



就是沈家陆家族人再多,也不能统统拉来山东用,而且,就只用自家人也会引起地方势力反感,反倒不好办事。



地方大族的子弟也不是人人都能科举出仕的,有能为的就找个胥吏的差事,更多的只是帮着打理打理家族庶务,就如当年的沈涟。



而若跟着沈瑞,哪怕是管理工匠学堂这样的地方,那也是半官方的身份。



家族觉得有面子,当事人觉得有前途,沈瑞省心又省力,何乐而不为。



尤其工匠学堂是要大推广的,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嘛,有大族子弟管着学堂,地方士绅自然要竭力推荐。



如此才能让更多的人走进学堂,学一门手艺。



阮家家主自是高高兴兴应下了,并表示还会代为联络青州几个大族。



而如蓝家丛家,沈瑞更是要用,还得亲自去上一趟的。



沈瑞这边济南府一应事办完,就往登州去交接那一大摊子,同时接母亲徐氏来济南府。



他也想借此机会走一走青州府和莱州府,当初虽有合作,知道个大概,但总要亲自看看当地风物民情,才好做下一步打算。



这些年几乎是登莱一体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