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13章 继续飙升(五更求订阅)
“安排下去,三班倒24小时印刷,一定要满足客户的订单,特别是东南亚的订单,一定不能拖!”



放下手中的汇总表,夏禹一脸严肃地对颜文翰说道。



“老板,我已经安排下去了!”颜文翰连忙说道。



颜文翰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印刷厂的时候就已经嘱咐了印制部部长张磊,让他一定要加快印刷。



毕竟东南亚的销售情况,关系着接下来九鼎日报的销量,他自然不会马虎。



为了借助寻秦记的火热态势,每一本书的最后一页都印刷了声明,告诉读者,两册之后的最新内容会在九鼎日报上连载,不会直接出书,想要尽快的读者,请时刻关注九鼎日报。



这一做法,目的就是为了让九鼎日报在东南亚销售时,能够尽可能地提高销量。



“反正我就一个要求,设备尽快安装,越快越好!代价高一点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夏禹又考虑到现在和接下来一段时间的情况,印刷设备还是会紧张,他干脆大手一挥,直接下令继续扩大,反正这钱迟早得出!



“从现在开始,公司的出版业务也算打起来了,成立一个单独的出版部门,负责联系其他作者,发掘有价值的书签下来进行出版。”夏禹想了想吩咐道。



“好的!”颜文翰颔首应道。



“接下来还有经济杂志要印刷,以现在的形势看来印刷设备还是不足,未来公司只会不断地扩大,干脆未雨绸缪,印刷厂继续扩大,在现在的基础上在扩大四倍,反正这钱迟早要出,晚出还不如早出,而且印刷设备的钱也不贵!”



反正这是设备投入,就算以后用不着也还能卖钱,但是按照九鼎报业公司现在的状况,不可能用不着!



夏禹只希望,印刷厂这一次扩大之后,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



哦,不对,是别坚持这么长时间,毕竟越短的时间内再次扩张,就代表公司的印刷业务要再次腾飞。



第二天一早,寻秦记的销售情况就被九鼎日报给公布出去了,并且九鼎日报上还特地留下了一个版块来写销售情况,字里行间充斥着骄傲和自豪。



40.6万本的销量,这如何不让九鼎日报公司自豪?如何不骄傲?



这完全就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成绩!



因为又创纪录了,这个销量破了香江实体书的单日销售记录!



就连当初金镛的日销量都没有夏禹的寻秦记的高。



额,这并不是说金镛不如夏禹,而是年代问题,金镛最后一本书鹿鼎记都是在1972年出版的,那个时候香江人民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没这么高,尽管当时鹿鼎记的单价也不高,但是消费能力决定了购买力,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再一个,那些年金镛一直不停地创作,又还有古龙和温瑞安、梁羽生武侠宗师的作品抢夺市场,所以读者并不缺书看。



但是现在不同了,金镛早已封笔,古龍去年患病走下坡路,梁宇生的作品也早就写出来了,只剩下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还在写。



可以说现在并没有什么十分杰出的武侠大家出现,导致现在是夏禹一家独大,独霸市场。



再加上香江已经很久没出过很经典的武侠了,读者们早就等待多时了,现在寻秦记一出来,压抑了多年的购买欲在这一刻爆发!



天时和人和都在夏禹这一边,大势在他,寻秦记销量想不高都难!



以上就是夏禹的寻秦记能够创造纪录的原因!



当其他人看到这个惊人的销量后,震惊自然是不会少的,寻秦记的读者当然是引以为豪,毕竟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多人认可,那就侧面代表着自己有眼光,许多人都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数据告诉其他人。



因为这个数据,寻秦记的热潮再一次汹涌,许多还没有买书的人纷纷涌入书店,可以想象,寻秦记的销量会再次攀升,九鼎报业公司的电话绝对又会被打爆。



而在界,寻秦记的销售不亚于一颗深水炸弹,把同行都给炸醒了。



明报的金镛看到这个销售成绩后,感慨地写下了评语:“夏禹之寻秦记,虽未完结,但却可下定论为经典之作,夏禹绝对是新一代武侠的扛鼎人物,宗师派象已聚,望日后再创辉煌!”



评语第二天刊登在明报上,自然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毕竟已是武侠一代宗师的金镛都称高度称赞夏禹,并且还说夏禹宗师派象已成,怎能不引起轰动?



除了金镛外,梁羽生和温瑞安也在各自的场合高度赞誉夏禹和寻秦记,这更是让夏禹的势头如日中天,寻秦记的销量继续扩大。



而其他中低层的武侠作者,也各个像打了鸡血一般,认为武侠的市场再次崛起,许多人都纷纷开文,准备向九鼎日报投稿,打算借助九鼎日报和夏禹的光环,让自己出名。



可以说,寻秦记的一开售,引起的轰动不仅范围广,而且持续时间也会很长。



第二天,寻秦记的订单再次增加5万套,其中香江贡献出了3万套。



只可惜印刷厂每天只能印刷出5万本,也就是2.5万套,连第一天新增的4.3万套订单都没有解决,还剩余1.8万套没供货,结果又增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