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零二章 定国之策
黄明远听到李景的叙说,虽然没能竟全功,但毕竟将战线推到了小辽水以北,总算还给自己留了一些回旋的余地。否则盖牟城没有攻破,北面的高句丽部队便能通过盖牟城持续不断的对隋军发动攻击,只守木底城、白岩城外围防线的计划便就要落空了。



黄明远赶到六和城,早有太监张诚将黄明远迎了进去。



“卫公,天子心情不好,切记不要触怒天子啊!”张诚小跑着跟紧黄明远,絮絮叨叨地说着。



黄明远到了杨广正殿外,早有内侍给他打开门,放他进去,然后又从外面关上门。



“见过圣人!”



黄明远进来时杨广正在凝神,听到黄明远的声音,仿佛如听到天籁一般,立刻站了起来,上前将黄明远扶了起来。



“明远到了!”



二人顾不得寒暄,便转入正题。



“明远,杨玄感反了!”



此时杨广的话音里,满是疲惫。他虽然并不在乎反叛,甚至很隐隐希望看看有谁会忍不住跳出来,但是真的到了这个时候,还是一阵无力感。



“杨玄感在黎阳谎称来护儿因失军期而造反,起兵作乱,整个河北不少地方从之。而今朕也不知道到底谁还能信任,唯能用者,便只有你了。”



黄明远赶忙说道:“圣人勿虑,杨玄感者,一匹夫矣,粗疏无用,必难以成事。”



听到黄明远的话,杨广稍微放宽了心。



“明远可有何良策平贼?”



黄明远来的路上也思索了良多,实际上杨玄感之乱主要在于其影响,其本事的叛乱不足为虑。虽然这次叛乱声势浩大,但并没有持续多久。



黄明远乃说道:“臣以为杨玄感在黎阳作乱,若是想袭取天下,可有三策用之。”



杨广赶紧问道:“哪三策?”



“其一,北击涿郡,东扼临榆关,外连突厥和高句丽,阻止天子回中原,此为下策。我数十万军队东征高句丽,且涿郡、北平、临榆皆有大量军队,若想突袭成功,百中无一。我亲自领大军讨之,必能破之,此策最多有半成胜算。



其二,昼夜兼程,袭取潼关,取关中而据险,此为中策。不过大隋在关中多布军队,从黎阳到长安又有千里之遥。杨玄感之兵,多为河北河南新募之徒,根本舍不得离开家乡。因此光是路途长远,他也很难胜之,此策最多有两成胜算。



其三,振臂一呼,利用杨素的影响力使四方响应,然后西进攻击洛阳。若此战得胜,则又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以洛阳之情,兵备松弛,又无良将,此策可有五成胜算。”



杨广听了有些失神,然后便问道:“那杨玄感会选择拿一策?”



“第三策。杨玄感这个人,优柔寡断,重视虚名,又无长略,他能做的不过是攻击洛阳,以图眼前之势。”



“啊!那洛阳岂不是危矣。”



黄明远接着说道:“三策之中,下策成功率虽然低,但一旦得胜,则大势必易也。中策虽然难行,但若是攻下关中,结连关陇世家,则杨玄感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此两策虽然看起来效果更好,但根本无法实行,所以我才说是下策和中策。唯有攻击洛阳,虽然易胜,算是唯一一个可能成功的策略。但洛阳是四战之地,以洛阳抗衡天下,必败矣。”



杨广这才舒了一口气。



杨广忽然又问道:“若是让明远选,你会选哪一条?”



黄明远不知道杨广的意思,便说道:“我哪一条也不会选,当今天下,造反者不会有好下场的。”



杨广默默地点点头,也不知道他是赞同黄明远的说法还是黄明远的作为。



杨广对黄明远说道:“今日征讨高句丽,本为讨逆,然杨玄感这个逆贼,不沐天恩,阴谋作乱,孰不可忍。为今之计,唯有先行返回中原,平定杨玄感之乱,再行征伐高句丽。”



历史上杨广便是这么做的。放弃了大量的辎重、物资往回赶,最后被趁虚而入的高句丽缒在后面痛击,损失惨重。至于再次征伐高句丽,国内的局势根本不允许,第二次东征高句丽便成为了绝唱。



这种结果不是黄明远愿意看到了。



“圣人明鉴,臣以为回师平叛的同时,不必放弃高句丽战场。”



杨广一愣,看着黄明远问道:“明远此言何意?”



黄明远便说道:“杨玄感之叛,虽然看似来势汹汹,声势浩大,其实不过是杨玄感籍父之名,既无根基,也无人心。只等我军主力到达,便能立刻击破之,不足为虑。而对于大隋来说,高句丽之战已经打到了关键的时刻,我军屡战屡胜,高句丽失败已成定局。少则半年,多则一年,高句丽必亡,若是我们放弃这个机会,给高句丽喘息之机,则再想攻灭高句丽,又要废九牛二虎之力了。



臣以为由臣亲率精锐骑兵,星夜兼程,赶往洛阳平叛。而留一大将,只统帅十余万府兵,在辽东稳定局势,稳守战线。等我平乱之后,再返回辽东,一鼓作气,攻灭高句丽便指日可待。”



杨广低着头不住地思索着其中的利弊。



放弃征讨高句丽的战果,杨广肯定不愿意,但是杨玄感之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