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十二章 舍义求生(下)
贾闰甫(隋唐演义贾甫顺的原型)是张须陀副将贾务本的儿子,贾务本身死之后,张须陀旧部在罗士信的统帅下,返回齐郡,而贾闰甫则来到裴仁基营中投奔。



因为贾闰甫昔日与裴仁基有些交情,裴仁基便任命贾闰甫为主簿,倚为心腹。



贾闰甫其父虽死在李密的手上,但他却并不憎恨李密,反而对日薄西山的大隋心中不满。



在贾闰甫看来,张须陀和他父亲都是愚忠,为一个昏君卖命,不值得。因此他在裴仁基军中,时刻准备反水。



裴仁基对贾闰甫很信任,连李密劝降的事情都没瞒他。



眼看裴仁基对投降一事动了心思,贾闰甫便言道:“朝廷奸佞横行,忠义之人不得用。将军功高德显,却不为重用,反而让元文都、皇甫无逸之流充斥朝堂。



今洛口仓已失,虎牢关腹背受敌,又失了粮草支援,势不可守。不若投降李密,清除奸佞,强似死在这里。”



贾闰甫说了一堆恭维裴仁基的话,但也说出了虎牢关的要命的缺陷。腹背受敌,又无粮草支援。



虎牢关虽是要地,但毕竟在东都腹地,平日里兵源、粮草并不多,尤其是粮草,朝廷为了防止此处出问题,多以洛口仓提供粮草,而不在虎牢关中储存。



现在洛口仓已失,裴仁基的粮草已经撑不了多久了。



“一个小小的李密,凭什么让我父子搭上身家性命去投奔?”



裴行俨对此还是不以为然。



李密虽然被吹嘘的厉害,但在世家大族眼中,还是一个破落户。当初让卫公撵地跟狗一样,也没看出哪里厉害来。



以李密的出身,只能唬翟让、王伯当这些寒门黔首,像裴行俨这种高门大户,是别想蒙骗过去的。



贾闰甫一见裴行俨出言反对,又看了看脸色没什么变化的裴仁基,心知要想说法裴仁基,得先说服裴行俨了。



裴仁基虽然是父,但裴行俨每有攻战,所当皆披靡,号为‘万人敌’。他这个当父亲的甚至都有些畏惧。



于是贾闰甫说道:“守敬(裴行俨字)可曾听说,现在整个河南,都在流传的《桃李章》,‘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世人皆言,这桃李子,指的就是李密。”



“荒谬!”



裴行俨对此有些不屑一顾。



贾闰甫却是说道:“此非一人所断,之前大师安伽陀亦言‘李氏得天子’,试问当今,除了李密,还能有旁人。”



“还有卫公!”



贾闰甫笑道:“卫公诛杀范阳卢氏,已经得罪了天下世家大族。卫公若起势,则天下世家大族必群起而攻之,试问守敬兄,你还以为卫公有机会吗?”



裴行俨听了,满脸愤然,却是说不出话。



贾闰甫接着说道:“今李密之势已成,西取洛阳,东收河南,北向河北,而南并吴楚,天下又有谁人可挡?”



不得不说,裴仁基被贾闰甫说服了。



现在李密就在洛阳咫尺之外,一旦兵克洛阳,居天下之中,四面征伐,还真有可能取得江山。



而黄明远与之相比,似乎缺了点成大事的气度。而且黄明远跟张须陀一样,死忠于杨广,搞不好也会给杨广殉葬。



于是裴仁基定下了主意,投降李密。



不过投降之事,并不是说说而已。军中还以一个监军,对他虎视眈眈。



于是裴仁基便犹豫地问道:“此事萧怀静那里怎么办,这么大的事,可瞒不过他。”



贾闰甫忍不住笑道:“将军何必担心一个小小的萧怀静?萧怀静就象栖身在树枝上的鸡,不值一提,如果他不知变通,不过是你一刀的事。”



裴仁基的瞻前顾后,让贾闰甫心中都有些不耻了。



裴仁基心中大动,什么忠义,什么名节。张须陀倒是都有了,还不是白白死了。



于是裴仁基乃令贾闰甫前往李密营中,商量投降之事。



但贾闰甫来到李密军中,表面来意,连李密都吃了一惊。裴仁基不是大隋重臣,颇受信重,就这么降了?



若是人人如裴仁基一样,大隋如何不亡啊。



眼看这些大隋重臣的节操,李密忽然发现,自己之前似乎对大隋的担忧过高了一些,看来隋朝文武,至少大部分应该是丧了胆魄。



不过腹诽归腹诽,裴仁基的投降解了他一大难。虎牢关城池坚固,如非必要,他也不想硬攻。而占领了虎牢关,他的地盘便能连成一片,进可攻,退可守。



同时裴仁基家世、地位崇高,若是说孟让的投降,能极大引得各路盗匪投奔。那裴仁基的投降,便是替李密在隋军之中立了一个表率,不是价值千金了,那是价值连城。



李密对前来的贾闰甫也很是喜欢,于是任命贾闰甫为元帅府司兵参军,兼直记室事。又亲笔给裴仁基写了一封信,对他表示抚慰,之后便命贾闰甫返回复命。



裴仁基见到李密的信大喜,也坚定了自己投降的决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