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天下安康》 第七十一章 同州危机
李渊准备进行一场有组织的撤退,但对面的隋军却未必如他的愿。



实际上从浅水原之战到同州、潼关、灵州等地的一步一步计划,隋军早就已经推演了无数遍,无论是黄明远还是下面的张文远、刘云芳等人,早就将李渊可能的反应算计于心了。



黄明远知道李世民一定会败在浅水原,将一场本应该打赢的仗打输了,这才是先知的优势。



可以说从李世民兵败浅水原,黄明远数十年布的这个局终于开始正式进行。而到目前,其间的每一步,都在按照黄明远的计划实行。



可以说李渊父子,一直在和历史作斗争,他们不仅仅是败给了黄明远,还败给了历史书。



所以当李渊动的时候,对面的张文远和刘云芳也开始动了。



为了对付李渊,黄明远布置的各支军队分布于七八个战场。在这个交通不便、信息不便的时代,如此分散的战场环境,简直是致命的。



很可能你那边还等待出击,另一边已经撤退了。



所以为了保证将各处战场串联在一起,黄明远花大力气构筑了三条情报网。



一条是沿着黄河和清水河,从延安郡到龙门、蒲坂、潼关的信息网。这条信息网水陆两用。



因交通不便,黄明远从风陵渡沿着黄河往北直到龙泉郡永和县,数百里黄河岸,每隔二十里修一个临时烽燧堡,共修了三十多个,以方便信息通传。



一旦有事,通过点燃烽火数量的不同,可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将不同的信息传递到数百里之外。



而另一条则是从盐川郡与灵州的边界,直通向延州。



第三条则是从弘化郡和泾州、原州、宁州三地的边界,向西经上郡直到壶口山。



这两条路,则是陆路和烽燧相结合,最后到连接到第一条路上。



所以黄明远占领灵州和原州的消息,很快送到张文远和刘云芳的手中。



在原州以北的荒原上,黄明远建立了数十个驿站,尽置快马良驹和熟练驿卒。



黄明辽占领原州城,消息穿越荒原,快马送到弘化郡方渠城(今甘肃省环县)。然后顺着马陵水,直达弘化郡城,再通过烽火和快马结合,送到上郡黄明征的手中。再使用快马急报,送达壶口山。最终沿着黄河东岸的烽火,送到张文远和刘云芳二人手中。



再加上在陇山和横穿关中的时间,黄明辽什么时候能到达长安城,二人几乎算个大差不差。



差不多到了计算的日子,二人也开始准备进攻。



此事二人本并不是那么确定,可当同州城有军队开始在洛水上搭建浮桥,二人便有了把握。



李渊想逃。



能让李渊这么急着逃的,只有黄明辽打到长安一件事。



可以说这个时候,双方的底牌基本上都已经掀开,剩下的,便是双方实力的对抗了。



李渊想在洛水之上建桥,隋军当然不会如对方的意。



为了阻击唐军的施工,刘云芳命令王君廓率领骑兵部队,从北面包抄到同州城以西,对筑桥的唐军进行袭扰。



又在洛水上游,设置了十多艘火船,满载着硝石、猛火油之物,点燃之后,冲向唐军未完成浮桥。



很快烟尘滚滚,浮桥被点燃,甚至延伸到岸上,修桥的唐军,或是被烧死,或是落水,伤亡惨重。



王纩于是在浮桥上面位置,拦铁索以阻断火船。



可这并没有什么用,无非是让隋军加大火船的数量。长江里的千寻铁锁都挡不住火烧,更何况是这临时用的锁链。



王纩之后又想了不少办法,但始终没能建好浮桥。



李渊听到王纩的汇报,也是不停的皱眉。很明显,隋军阻止他们修建浮桥,是想将他们困死在这里。



对面的隋军已经知道了长安危急的消息,也知道李渊已经知道长安危急的消息。



李渊明白,越是如此,越要撤退,就是费再大的劲也得走。



于是李渊为了掩护王纩建桥,派出骑兵往北面出击,阻止隋军向洛水的靠近。



但这正是隋军希望的。



隋军总兵力或许不如李唐的数量,但骑兵数量却远超对方。



李渊要打骑兵战,正好是以短克长。双方在同州城北,交战数场,均以李唐的失败而告终。



李唐不仅没有打破隋军对筑桥部队的袭扰,反而损失惨重。



李渊弄得没办法,只得将派出去的骑兵缩回来。就这么一点家底,败光了怎么办。隋军据有大量的战马,没了还能补充,李唐没有养马之地和固定的马匹来源,骑兵却是死一个就少一个,他还指着这群人掩护突围呢。



再之后,李渊又准备和隋军进行决战,至少先将隋军牵制住,不能再让隋军在同州如入无人之境。



于是李渊在同州城西,依靠城池,摆下阵势,扎下大阵迎敌。虽然李唐有过半的新兵,但数量多,又背靠城池,实力不弱。



即使不胜,也不会致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