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天下安康》 第八十四章 良禽择木而栖
杨屯在零口兵败,狼狈逃入渭南城。



这一战败的,他是灰头土脸,全军三亭折了两亭,底裤都丢干净了。若不是战场离着渭南城近,他非得全军覆没。



这四千残兵,困守渭南城,虽说是膈应黄明辽,但折威军也算是彻底失去了进击之力。



兵困孤城,前路未卜,这滋味,真是百味杂陈啊。



而且折威军本来是救援旁人的,现在困在渭南城中,又能指望何人来救援他们。



杨屯正思索出头之路,这时折威军的监军监察御史袁朗前路求见杨屯。



袁朗出身陈郡袁氏,是南陈左仆射袁枢之子。袁朗初仕南朝,起家秘书郎,迁太子冼马、德教殿学士。南陈亡国后,袁朗入仕隋朝,授仪曹郎。



这袁朗已有五十岁,年老体衰,可乱军之中,驰奔十多里,他竟然没丧,也是一件奇事。



袁朗因为滞留长安,不得已投了李渊,但他一江南人,还真看不上李渊。



今日杨屯兵败,他见杨屯忧心忡忡,长吁短叹,便知杨屯恐生出一些旁的心思,至少也是对前途担忧。



袁朗便有心劝杨屯投降隋军。



袁朗虽然官职不高,但算是杨广身边的词臣,曾几次跟着杨广出巡,与卫公黄明远相识,甚至关系还不错。



卫公豪杰,可不是李渊小儿可比的。



于是袁朗见到杨屯道:“杨将军,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也。敢问将军,当今天下,卫公和唐王,疏为英雄?”



杨屯一愣。



“先生何出此言?”



袁朗虽然只是个监察御史,级别跟杨屯差了十万八千里。但人家是监军,又是名士,所以杨屯对袁朗很是尊敬,开口闭口都是“先生”。



袁朗言道:“不过是个问题,杨将军随意说说便是。”



杨屯思虑片刻,这才说道:“当今天下,唐王与卫公,俱是英雄。”



虽是卫公黄明远是敌人,但杨屯也不好抹黑对方。



黄明远以一介武夫,灭五国,获七君,封狼居胥,出将入相,成为武将之极点,虽白起王翦、李牧韩信、卫青霍去病也未必能比,是所有武将膜拜的对象。



要说黄明远不是英雄,杨屯自己心里都过意不去。



袁朗早就料到杨屯会这么说,便故意又问道:“那老夫再问杨将军,若卫公和唐王二人之间,要选出一个更为英雄之人,那杨将军会选谁?”



这话问的,杨屯更是语塞。



虽说李渊起兵河东,兵进关中;虽说李渊得关陇世家之助,声势大阵;虽说李渊是他的主子,可杨屯真不是个溜须拍马、巧舌如簧、没脸没皮的人啊。



拿唐王去和卫公比,拿什么去比。



袁朗仿佛早就看穿了杨屯一般,眼见杨屯有迟疑,立刻便说道:“杨将军心想的应该是卫公吧!”



杨屯此时如踩了尾巴一般,立刻说道:“不是,当然不是,是······是······”



杨屯急切的反驳,可仿佛被掐住了脖子一般,说不出话来。



曾几何时,卫公黄明远是天下男儿的偶像啊。杨屯实在是不能、也不敢去侮辱对方。



袁朗一摆手说道:“杨将军不必说了,将军的心思,老夫都明白。只是我有一言劝将军,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将军之才能,从万军之中,尚突围而出,保全三军,便知乃是绝对的良臣。可是唐王之能,汝怕是也知之,素来软弱,又优柔寡断,世人讥讽其‘婆婆面’,现虽为一国之主,却也受关陇各家的挟制,其与卫公相比,谁是良主,不言自明。



将军乃隋将出身,既不是唐王家将,又未受唐王厚恩,不过是因缘际会,才投入唐王门下。



今君择臣,臣亦择君。将军何不弃燕雀而就鸿鹄,改投卫公门下,做一个隋将,也不辜负将军这一身的本事。”



杨屯默然不语,良久才说道:“我本一鹰扬郎将,唐王不以我卑鄙,委以重任,方得领军万人。今唐王势微,我安敢弃之,如此行事,岂非不义。”



袁朗乃言道:“杨将军,须知义有大小之分。若是非义,也是唐王先非义的。唐王身为隋臣,手受国恩,文帝献后亲养之,大业天子更是对其委以重任,可唐王却犯上作乱,阴谋篡位,本就是违背道义之事。杨将军拘泥于个人恩义,此乃小义,要知道将军一身才华,就是没有唐王,也会遭到重用。而反正归隋,为国平乱,此乃大义,是为关中百姓,天下万民。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将军当弃小义而就大义,方能始终。”



杨屯满是犹豫,最后言自己要考虑考虑。



到最后,终究还是理智大过了情感。到了这个地步,再待在李唐阵营之中,怕是就要覆亡了。



终究卫公是儿时之偶像,杨屯也不相信唐王可以打败卫公。



于是杨屯命令袁朗秘密前往隋军营中,商量投降之事,而他本人则在军中,清洗李渊的钉子。



幸好这支部队,都是原来的隋军改编的,李渊也没来得及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