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百三十八章 琉璃厂
“不用了姜大叔,我一个人能忙的过来,你还是这个点过来吧!”



“那好吧。”姜大叔点了点头,然后过来说道:“我帮你称重。”



“嗯!”



上午上班时间过后,叶麟和姜大叔打了一个招呼,又安排了叶琪和李婷几句,然后就离开了修车铺。



叶麟要去一趟琉璃厂。



琉璃厂大街位于DìDū和平门外,是DìDū一条著名的文化街。



它起源于清代,当时各地来DìDū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



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



大多数人来DìDū都要到这里。



后世闻名中外的DìDū琉璃厂文化街,西至西城区的南北柳巷,东至西城区的延寿街,全长约八百米。



这里现在不但有很多出售笔墨纸砚的店铺,还有很多出售古玩字画,古董的店铺。



不过这些店铺现在都公私合营了,叶麟今天过来,就是想打探一下行情,看看能不能把收上来的古董卖掉一部分。



最起码回笼一些资金,当然,叶麟也不可能把好东西卖了,卖一些本来不想收,又不得不收的。



叶麟包里放了一件昨天晚上刚收的那个银质葫芦,他打算用这个银质葫芦探探行情。



荣宝斋,一家比较有名的店铺,在后世还存在的一家百年老店,叶麟第一个来的就是这里。



荣宝斋不是第一批公私合营的店铺,第一批是五四年,当时有大有粮店,稻香村食品店,同仁堂国药店,六必居酱园等十家较大的店铺。



把之前具有传统特色的资本主义零售商店,进行了公私合营试点。



荣宝斋是五六年最后一批进行公私合营。



当时资本家工商业公私合营从开始到结束,整整用了两年多。



一些公私合营的资本家,意识到工商业改造已是大势所趋。



也有一些人开始对前途感觉到渺茫,终日惶惶不安,顾虑重重。



心甘情愿把家产献出来的毕竟是少数。



有的资本家是“白天敲锣打鼓,晚上痛哭流涕”。



甚至有人说:多年心血,一朝付诸东流,几声锣鼓,断送万贯家财。



当然,也有人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把家产给卖了,然后跑到了国外。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公私合营并不是没收,只不过实行了定息。



实行定息之后,原先拥有一百万元资产的资本家,名义上还拥有一百万元的资产。



当然,实际上只拥有一百万元产生的利息。



除个别情况外,统定为年利息百分之五,这个比率略高于当时的银行利息。



从五六年年一月一日起计息。这个办法保持七年不变。到了六三年,又决定延长三年,一直到“文***命”到来,也就是六六年九月才停发定息。



国家先后以“四马分肥”和定息的方式,作为和平赎买的代价,向资本家支付了三十多亿元,超过了他们原有的资产总额。



对资本家进行“和平赎买”,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共和国一大创举。



也就是说,这些资本家不但没有断送万贯家财,最后还赚了不少。



而这些人,就是这个年代的有钱人,可以说不是一般的有钱。



叶麟手里的这些钱,在这个年代不能说不算什么,但是和那些资本家比,还差的远。



想着这些的时候,叶麟也来到了荣宝斋门口。



荣宝斋这个时候并不大,只有三间门头,其实就是靠马路边的三间瓦房。



和四合院三间正房差不多,当然,要比四合院正房大很多。



门口上方挂着荣宝斋的牌匾。



后世的时候叶麟来过这里,不过不是来买古董,而是来游玩,那时候简直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



可是现在,用门可罗雀还差不多,不要说荣宝斋,整个琉璃厂街上都看不到几个人。



“欢迎光临荣宝斋。”叶麟刚进来,一名伙计就迎了上来。



当然,现在可不能称为伙计了,因为人家是正式职工,公私合营以后,之前在这里干活的伙计,都成了街道或者国家正式职工。



叶麟点了点头,然后就开始打量整个荣宝斋。



“您是想买点什么?”看到叶麟进来也不说话,而是东张西望,店员还以为他要买东西。



“我不买东西,你们这里收东西吗?”



“呃!”店员愣了一下,连忙点头说道:“收,当然收,您等一下,我给您叫经理。”



“嗯!”叶麟点了点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