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百六十一章 耻辱
都小吃



而后世的鼓楼大街已经没有现在这种气息了,倒是弥漫着时尚的气息,古典与后现代的融合使鼓楼大街焕发新的生机。



“暮鼓晨钟”使全城有序可循。



一九二四年后停止。



后世从一九九零年起,每年除夕恢复鸣钟击鼓。鼓楼是一座单体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物。



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项,通高四十六点七米米,通面宽三十四米,通进深二十二点四米,檐下有单昂单翘五踩斗,旋于彩画。



楼底层共有拱券式门八座;南北各三座,东西务一座。北墙东侧有旁门,内有登楼石阶梯,南北向倾斜四十五度,共六十级,然后拐弯向西,东西向倾斜四十五度,亦有九级,。



即攀登六十九级石阶梯方到达二楼。二楼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门窗,四周有廊,宽约一点三米,带木护栏,望柱高一点五五米,建筑面积为一千九百二十五平方米。



第三层是暗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约四米的砖石台基上,通宽为五十六米,通进深为三十三米。



南北有砖砌阶梯,东西为墁坡路。



鼓楼总占地面积约为七千平方米。南侧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高约1一点二五米。



更鼓,为报时器具,置于鼓楼二层上,有二十五面,其中,大鼓一面、小鼓二十四面(以代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在后世,仅存大鼓一面。



叶麟之所以来鼓楼,就是想把这些给拍下来,要知道在后世可是看不到了。



这面大鼓鼓面直径约一点五米,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帝都时小鬼子军队所为。



当年鼓楼击鼓报时,有一定的规律。



每晚七时“定更”,击鼓两通,共一百零八声,以后,每个更次都击鼓两通一百零八声,直至五更(晨五时)击最后的“亮更”鼓。



击鼓也有一定的节奏,至今,帝都仍流传着“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



鼓楼上原有铜壶滴漏一座,但早已遗失无考。



载,“鼓楼之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



口安挠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以壶水满为度。



涸则随是增添,冬则用火温之。”



民国以后,鼓楼曾改名为“明耻楼”,在楼上陈列了一些图片和模型等实物,展示八国联军攻入帝都后屠杀和抢劫的情形,供人参观,以示不忘国耻。



以后还曾先后辟为“京兆通俗教育馆”、“第一民众教育馆”等。



帝都建钟楼,始于元至元九年(一二七二年)。钟楼旧址为元代万宁寺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一四二零年)建,在现基址上重建钟楼,但不久即遭火焚毁,清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重建。



筑于高大的砖石城台上,灰筒瓦绿剪边歇山顶,四面开券门,高约三十三米,全部砖石结构,精致坚固。以后又曾多次进行修缮。



“叶麟,这里好漂亮啊!”



“漂亮吗?”



说实话,叶麟还真没有看出来,因为他看到的是耻辱,看到的是八国联军在这里做的恶。



“你先四处看看,我先拍点照片,一会再给你拍。”



“嗯!”



在后世,经过几番修缮,这里已经大变样,最起码那二十四面小鼓没有了。



所以叶麟要把这里记录下来,以后还可以拿出来看看。



一直到天快黑下来,两个人就一直在这里待着。



叶麟也拍了不少照片。



叶麟看了一眼手表说道:“走吧,我送你回去。”



“嗯!”



把陈静送回去以后,叶麟也就回去了,今天是小年,他也不可能在外面吃饭。



也是因为这个,他也没有让陈静去家里吃饭,而是自己把她送了回去。



叶麟到家的时候,李冉刚把饭做好,看到他回来,说道:“儿子,去洗手吃饭。”



李冉甚至都没有问他一下午干什么去了。



这也是对叶麟放心,如果是别的家长,孩子跑出去一下午,回来绝对会问东问西,可是李冉没有。



“噢!好。”叶麟答应一声,拿着脸盆就出去了。



现在天冷,他要先打点凉水,然后再进屋加点热水,这样洗手洗脸比较舒服。



洗完手以后,叶麟还是没有吃上饭,因为他要先给刘奶奶送饭过去,回来才能吃。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叶麟刚出了后院,就看到胡老抠蹲在他家门口吃饭。



人家喜欢蹲在门口吃饭,叶麟才不会管那么多,虽然胡老抠冻的发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