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秦时小说家》 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 诸夏变(二)
内圣外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这是内圣之修行。



修仁礼之道,打至圣先师乃至于更高的境界,可为内圣之坦途。



进而三纲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可为内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为外王!



无内圣,不外王。



内圣外王,阴阳一体,仁礼合一。



自当年玄清子在稷下学宫论道,所言内圣外王,被困境界数十年的公都子一朝悟道,破入玄关。



可惜,未有太久,便是坐化。



其人虽坐化,一身道理却是传下,掌门伏念便是所修最为精深,统合儒家八脉,越发气韵不俗。



“你等所言都有些道理。”



“诸国而灭,诸夏归一,诸夏正是大变之刻。”



“守正居中,是为大道。”



“入咸阳施展所学,也是大道,两者并不相违。”



“只是儒家现在还不到入世以展仁礼之时,至圣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兰陵之事在前,大变就在眼前,未可一窥全貌,焉得争夺百家大势。”



“待明晰本末,知其先后,可为之矣!”



入世!



以为实现儒家数百年来的夙愿,那是整个儒家上下所需要的,江邵泰等人想要。



自己更想要。



果然儒家是避世的学问,也无需道理传播诸夏了。



伏念看向左右师长、师兄弟,朗声而落,大势而观,儒家现在不适合大开门直面秦国。



除非对于诸夏之变有足够了解。



“掌门师兄,难道就眼睁睁看着法家做大?”



“秦国推崇法家之道,无论是当年的秦国商君,还是秦国历代之主,都是那般。”



“似是不喜欢儒家之学。”



“果然儒家退让,岂非不妥?”



江邵泰拱手深深一礼。



闻掌门师兄此言,似乎不赞成派遣儒家弟子前往咸阳,起码现在并不赞成。



“法家之道,旨在富国强兵,旨在在短时间内令府库充盈,令兵甲齐备,令民勇公战。”



“乱世之中,是以诸国多有变法,魏国、秦国、楚国、齐国几国都是一样。”



“然如今非大乱之世,诸国灭,秦国继续行法家之道,行霸道之举,已然极致,过刚易折,便是此理。”



“大乱之后,合当大治,那才是儒家一战所学的机会。”



伏念看向江邵泰。



秦国推崇法家之道,并不意味着秦国要将其余百家之道,全部磨灭,否则,焉有中央学宫。



百家之道,各有所长。



法家虽妙,儒家也有玄奇。



“掌门师兄,虽如此,可令儒家弟子入秦国郡县之地,以为施展所学,莫不亦是不妥?”



小圣贤庄每一年都有许多人进来求学,每一年也有许多人毕业,数十年来,诸夏间,儒家弟子甚多。



果然儒家不入秦国,那么,他们一声就要荒废。



何况,如师兄所言,大治之世,当行教化之举,当令诸夏之人知晓仁礼。



那是儒家所求。



以为维持诸夏稳定之需要。



果然人人仁义礼智,何有大周而乱。



那便是根源。



“自然可行。”



“无论何时何地,儒家弟子欲要施展所学,小圣贤庄都不会拦阻,儒家上下也不会拦阻。”



伏念摇摇头。



儒家弟子成千上万,岂是小圣贤庄可以全部管辖的。



小圣贤庄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是做学问的地方。



这里才是儒家的根基所在。



“这……,师弟愚钝!”



江邵泰不解。



诚如此,那掌门师兄是想要儒家弟子入世施展所学,还是不欲要儒家弟子有所为。



“那些事情并不重要。”



“兰陵城之事,颜岵师弟、杨宽文师弟身陨,儒家三位掌事者,没了两位。”



“时值巨变,儒家需要三位掌事一同应对那般局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