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秦时小说家》正文 第二五六五章 异兽马儿(求票票)


“韩成!”



“韩国王族血脉,诸夏间诸国的血脉之人许多许多,朕知晓他们的心思,也许朕此行他们还会有所动作。”



“无需理会他,朕会下一道旨意于诸郡,做好自己的事情最重要。”



“那些人不过疥癣之患。”



嬴政摆摆手。



区区一位韩国王族血脉?不为入心,连旧韩都在帝国锐士下沦亡,一位沦亡的王族血脉,又算得了什么?



那些诸国遗留的血脉又算得了什么。



帝国初立不过数年,戈矛之血尚未彻底干涸,足以威慑六合,比起他们,其它事情更加重要。



“……”



李斯再次一礼。



那些人的确不算什么,帝国面前,翻手可灭。



“颍川郡这里的水利沟渠倒是不错,郡侯可知为何?”



再次瞧了新郑一眼,始皇帝嬴政御马沿着道路远去,随行盛大车驾不紧不慢的跟随着。



“哈哈,陛下此问,岂非是中央学宫考试之时的送分之题。”



“数年来,玄清在江南可是请了那位数次,奈何一直无空,只有再等一等了。”



“大田令郑国……故土于此,自然心意如此。”



“此行郑国没有前来,倒是可惜。”



“论来,郑国也在儒家授教,与李斯、韩非等也有相识。”



周清大笑。



郑国。



这人的为官之道,就是做实事,而这一点,也正是皇兄所喜欢看到和见到的,当年郑国渠之事,郑国的根基便是定下。



多年来,官位一直都是大田令,想要将其提拔高爵重臣,皆推辞不受,实在是……非常人。



其人在国府之中,位份虽非显耀,却令人不敢怠慢。



诸夏间的诸子百家中,水家的当代顶尖传人。



郑国渠修筑功成,受益关中数百里之地,令郑国渠流淌之所,成为帝国关中一处重要的粮仓之地。



可与蜀地李冰父子的杰作相比。



总管督辖江南诸郡以来,为方便诸郡之人,自己也曾上书咸阳,让郑国前来一趟,勘察诸郡,以为将一条条水系脉络整理。



结果。



还不来,说是手中的事情还没有结束,一时之间,难以下江南。



还说江南之地,现在人烟不多,现在修建打量的水利沟渠,并不足用,也不到时机。



好吧。



算他说的有理,实则江南也有一些水家之人,也可有用,不过,水家第一人办事定然好些。



“郑国近年来,在中央学宫内,教导了不少可用之人,朕很是欢喜。”



“可惜人还是太少了。”



“田亩之事,朕不为精通,却也大致知道水利沟渠的重要,更有诸郡之地一些江河的梳拢。”



“有些河流一到夏日,便是洪水蔓延,若是能够以水石辅助,改变其流向,使之不为生乱,则大用。”



“浩瀚之力,为诸郡所用。”



“灌既田亩,滋润田亩禾苗,五谷也能增产一些,庶民百姓也能吃的好一些。”



“诸子百家,可用之物不少。”



嬴政亦是笑语。



郑国。



自从韩国沦亡之后,郑国便是数次请缨前来旧韩之地,自己也应允了,没有理由不应允。



何况,就算自己不应允,说不得依照郑国的性子,还可能直接前来这里。



“中央学宫,少府之地。”



“近年来可是出了不少好东西。”



“江南都有流传。”



“闲暇之时,玄清也弄了一些农具之用,还是不错的。”



在五谷种子质地寻常的时候,欲要增产,欲要高产,唯有靠外在之物。



东巡一路上遇到的混藩之所,已然诸夏流传,腌臜之物,田亩增产有大效果,还有时而听闻因一些腌臜之物争斗起来之事。



便捷的水利也是其一。



干旱的时候,有水可用。



大雨的时候,有合适的沟渠给于疏通。



……



诚如此,做到那些,自然可以将产量提高。



数年来,江南之地也出现一些新的耕犁和农具,省时省力,对于主动改进且效果明显的,还有奖励。



“江南之地,人还是太少了。”



“若然再多几倍,就好了。”



“多几倍,要两三代人。”



“似乎……不算难,江南偏南之地,稻谷都有一年两熟的,产量还不低,知道粮食足够,也能够养活更多人。”



“那些山林,若是可以砍伐就直接砍了。”



“江南,朕一定要去的。”



“这一次东巡之后,下一次……朕有可能要北巡,燕赵之地早早平稳,朕也要看看。”



“也要亲自看一看长城,看一看塞外。”



“北胡匈奴,也该给与处理了。”



“高儿,是否有些无聊了,无需时刻陪在朕身边,回车轻松一会,休息一会。”



“若然你这一路清瘦了,回咸阳之后,你母亲该埋怨朕了。”



东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