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千八百七十章 Z国不喜欢快餐?(求月票)
再一个问题就是进入Z国市场,这绝对是横亘在熊猫前进路上的大石头。



但是这块石头熊猫恐怕搬不开,一是天然的问题,他们的产品不适合Z国人的味蕾。



二是整体大环境的问题,Z国人对于快餐,似乎并不太感冒。



首先,对比以上推动快餐在美国消费市场落地、后续扩展繁荣的因素。



相较之下,在当下的Z国社会、经济与技术环境下,快餐行业“理论上”是可以逐步扩展并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的。



这是一定的,毕竟人口红利太大,是头猪都能长肉。



一一对比一下,社会变迁因素,从女性就业角度,Z国近两年女性就业比例接近70%,高于美国不到60%的比例。



因此相对而言,国内对快餐的消费潜在需求更高,尤其是一夫一妻一子的小家庭,根本没有闲暇烹饪的时间。



另外,虽然近30年没有婴儿潮的推动,但在Z国,80、90后及更后生的一代,对快餐消费形态适应度非常高,且越来越高,从在校开始接受快餐式主食的习惯,到工作后的快节奏工作状态,都直指人们的快餐消费倾向。



在经济因素、城市化进程,对于中国而言,在2030年前城市化率将达75%,对应的是Z国2.2亿新增城市人口,以及可能越加依赖外出快速餐饮的消费形态。



人均GDP方面,Z国人均收入,2016年超过8000美元,当时有头部西式快餐百剩Z国上市。



相较而言,国内快餐行业头部公司成熟时期置后,且国内中式快餐头部公司有待进一步探索。



技术因素更不是问题,除了速冻技术可以落地外,目前的生鲜供应链公司正在快速发展,可以相对效率、低成本为快餐及其他餐饮门店提供食材服务。



另外,Z国市场还具备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商业扩展能力。



国内餐饮行业、包括快餐的头部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连锁化率都很低。



这是约束国内快餐行业品牌体量上升,比如从1亿美元到10亿美元营收的重要因素。



但这一因素随着新一代具备职业经理素养的从业者加入,消极影响将逐渐减弱。



更重要的是,整个形态的不同,在Z国说快餐业,它不仅是餐饮门店的生意,任何能提供轻服务、快速、相对住家而言高效率餐饮的商业体,都是快餐服务参与者。



它们从国民消费习惯层面,直接推动国内快餐市场规模的上升。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外卖平台的发展。



去年外卖消费额超过2000亿元,占国内餐饮行业支出5%以上。



除了近期加入的各类火锅类的全服务餐厅产品,外卖消费的餐饮几乎可以划分为快餐轻服务,消费时间相对短,或者干脆没有实际在店消费时间。



此外像便利店也在侵占着快餐业的份额,在RB,7-11便利店超过2万家的门店,占据了当地四分之一的快餐市场份额。



在国内,以快餐热食为重要业务之一的便利店业务正在增长,它们分布在国民日常生活区域范围,以及出行网络周边,比如各大石油品牌旗下便利店分,这就挤占了中式快餐的生存空间。



其他的参与者还包括新零售超市,比如盒马鲜生、永辉超市等。



各类品牌餐饮企业,比如捞海底、东贝,还有各种线上快餐品牌,在蛋糕还没全部做出来之前,就有无数的企业试图抢滩登陆,熊猫本就晚了一步,更何况他们还没有解决最关键的产品问题,等他们解决了再想进场,可就落后一个时代了。



从Z国目前的头部餐饮公司版图,不难发现,以捞海底等正餐品牌为头部的公司市值远高于不包含咖啡、及西式等快餐品类。



这就导致西方餐饮企业进军Z国发生了错误的判断——Z国人喜欢热闹、追求新鲜多元化美食,重服务的正餐在Z国生意更大可能性,而美国‘单一’的食品结构与快餐生意在国内难以落地。



这绝对是误会,在四大超一线城市,以及一线、大部分二线城市的年轻人,生活中快餐消费的比例正在逐步扩大。



整个快餐行业,似乎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事实上以Z国的市场容量,完全能够容纳多个头部快餐企业的存在,而被Z国市场排斥在外的企业,注定会被国际上的头部企业甩在身后。



除非成家夫妇没有野心,这怎么可能?没有野心的人能把企业做这么大?



没有野心的人会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不停的扩张?



人都有野心,尤其是生意做到这么大的企业家,都会向往更高的层次和天空。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其实很好办,既然熊猫的主旨思路是适应当地人的口味,那么落地Z国后是不是可以适应Z国人的口味?



但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Z国消费者对于中式快餐的兴趣似乎并不大。



曾经也不是没有辉煌一时的中式快餐企业,比如‘假功夫’。



但现在的市场更迭速度太快,快餐市场3-5年迭代一次,以前的速度可能是10年20年,这就导致‘假功夫’被左右夹击,可以说是四面楚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