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0062 气运之说
门口的一群秘书肃声应是,立刻记录,通过手机发布这段话出去。



曾子墨默默的蹲下身子,将砸碎的木屑和碎片一一捡起来,放进箱子里。



”鼓凳我买了。麻烦覃馆长告诉他,我拿回去帮他车珠子。”



覃允华点头轻声应是,低低说:”金锋先生少年血性,脾气耿直。一时说的气话,曾总不要往心里去。”



曾子墨怔了怔,忽然娇美一笑,如玫瑰绽放。



”金锋!?”



”原来,他叫金锋!”



”我终于知道他的名字了。”



晚上十点,金锋从肖妈自助火锅城里带走了六叔和大娃,径直去了安宁公园。



在安宁公园的水塘里,六叔把一包东西拿了上来。



黑暗中。借着老式手机的微光看完东西,金锋带着包,丢了十二万块钱给六叔。



交易的时候,只有六叔和金锋两个人。大娃则被六叔支吾到一边。



六叔重重点头,露出一抹感激。



”大恩不言谢。”



各自分散,金锋骑着板车回家。



请来的施工队有人看工地,周淼早早的就去了龙傲的店子帮忙。



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金锋拉开包,取出包里的几件东西。



第一件东西是一尊玉观音雕件。



高二十二厘米,宽八厘米,底座十厘米。



玉观音浑身布满了淤泥,金锋接了一大盆水,用水将玉观音洗净。



这尊玉观音露出了真容。



体态秀美,宝相庄严,脸型饱满,翘鼻丰唇,双眼微微下垂,慈祥端庄,似将天地万物尽收眼底。



头部背后是火焰纹背光,头戴圆柱形状的花蔓冠盖,身披白纱天衣。



胸间佩着璎珞饰物,天衣帔帛跨肩后两端在膝前交叉,在双肘下垂。披衫两侧略有外倾,飘逸绝伦。



左手持最为熟悉的玉净瓶,右手执柳枝,跣足站立在九品复瓣的莲圆座之上。



手中的柳枝条刻画尤为精美,纤毫毕现,更显神采出尘。



整体立像通体晶莹,雕工细腻有神,灵动超凡。



这座玉观音,毫无疑问是用和田籽料白玉做的,距离羊脂玉还差了几分。



但她的雕工大气中带着细腻,古朴中带着创新。



莲座下的莲瓣可以清楚的看得见最细微的祥云纹。



尤其是观音菩萨手持的玉净瓶,通体白玉上赫然出现了一抹天然洒金,将整座玉观音的气势提升到了极致。



这是原料上自带的洒金皮,非常少见,运用在这座玉观音上,堪称绝妙。



夺天造化,莫过于此。



握在手里,触手温凉,油润感十足,玉质相当致密。细腻温润,在灯下散发出柔和浅浅的光泽。



虽然手里的这尊玉观音材质不是羊脂玉,但像这么大的和田白玉雕件,可谓是少之又少。



在古代,和田玉的开采可不像现在,直接上挖机,那时候的开采全是人工,开采极其艰苦。



这么大的一块预料做成玉观音,绝非一般豪门大户承受得起。



玉观音上没找到刻文刻字,但从雕工上来说,这尊玉观音是典型的明中期手法。



唯一遗憾的,这尊玉观音的沁色。



背部的沁色一大堆,一条筷子粗的褐色线条一直延伸到底座,失分不少。



底座莲瓣上的沁色也相当多,斑斑点点,倒给整体观音增加了一些特别的意境。



正面观音天衣下方。飘出的衣袂上有一整块的白斑沁色,在观音的莲足上,同样也有两块这样的白斑。



这种沁色与玉观音质地颜色又不相同,这是长期泡在水里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沁色。



这几块白斑出现在玉观音上。让玉观音的整体多了一种特别的味道。



放下玉观音,金锋点上烟,又拿起另外一个物件。



这是一块金牌,上面刻着很多字,金锋略略扫了一眼便自丢到一边。



第三个是一个金印,颜色很新,金光灿灿,长宽都在四公分。上钮为卧虎钮,形态马马虎虎。



印面上是四个字,小纂书体,襄王之印。



刻工很好,虽然有些瑕疵,但字体却是清晰可见。



这个金印周身斑驳,金体上有好些斑点,那是自然磨损的痕迹。



看到襄王之印四个字。金锋有些意外,闭着眼睛想了半响,也觉得不可思议能见到这个王印。



襄王之印的主人就是襄王。



在历史上被封为襄王的多达十数人。唐宋明清四个朝代都有襄王的封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