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百四十章 富贵,你接受二婚的吗
郭小雪让吴富贵只成立玉米合作社。



当初,吴富贵号召乡亲们种玉米。



有一些乡亲,听从了他的建议,还有一些乡亲,依然按照之前的种植方式,玉米,谷子,高粱等农作物,都种了一些。



如果吴富贵全面满足乡亲们的要求,成立多个合作社。



那么,乡亲们就会形成一种观念,即使不按照吴富贵的要求,种植农作物,吴富贵也会成立合作社,帮助他们。



这样一来,吴富贵说的话,在乡亲们心中的分量就减弱,他的威望受损。



还将有更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合作社的乡亲,可能也不听他的指挥。



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他的合作社就搞不下去了。



郭小雪说的挺在理。



吴富贵就按照郭小雪说的,改变思路,只成立玉米合作社。



全村的乡亲们,都加入了玉米合作社。



虽然吴富贵没成立多个合作社,不能满足一部分乡亲的需要,但是,他们依然加入合作社,听从吴富贵的指挥。



玉米合作社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收割玉米。



在收割之前,需要先了解全村的玉米种植情况,包括种植面积,还有地域分布等。



吴富贵开着他的电三轮,带着郭小雪,在村子西面,南面和东面的田地都转了一圈。



经统计,全村共种植玉米428亩。



具体到每家每户,种的玉米面积不同,有的乡亲种了三四亩,有的十几亩。



按照合作社的原则,应该乡亲们一起劳动。



比如说,今日上午收割谁家的玉米,那么,所有的合作社乡亲都要去帮忙。



可是,各家种的玉米亩数不同,有的多,有的少。



种了三亩玉米的乡亲,他自己收割玉米,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



如果加入了合作社,按照合作社的安排,可能连续好几天收割玉米。



对这个乡亲来说,加入合作社不光没得到好处,反而付出了更多的劳动,不划算。



为了公平起见,吴富贵用上了几十年前生产队的制度,制定工分。



当然,他的工分制度,没有生产队的复杂,只有简单的一条,成员参与合作社的劳动,按照要求,收割一亩地玉米,就得到一工分。



相应地,收割两亩地玉米,就得到两工分。



工分也有用处。



有一工分,合作社就帮你家收割一亩地的玉米,有两工分,就收割两亩地。



这样操作的话,那些只种三亩地玉米的乡亲,只需有三工分,他家的玉米就将由合作社收割。



那些种的玉米多的乡亲,需要多赚一些工分。



当然,他鼓励成员们多劳动,得到的工分暂时用不完,也没关系,留着以后用。



吴富贵向乡亲们宣布这个政策。



乡亲们举双手同意。



这个政策很公平,不会让他们白劳动。



朝阳初升。



村东,靠近路边的一块玉米地,聚集了上百个乡亲。



吴富贵一声令下,乡亲们一起行动,收割玉米。



其实,在发达地区,已经有了玉米收割机,跟小麦收割机差不多。



收割机在玉米地里走一圈,玉米秸秆就被粉碎,玉米棒子被收进蛇皮袋里。



但是,他们吴家村贫穷,没有乡亲买玉米收割机。



收割玉米,依然用传统的手工收割方式。



前面一排乡亲,每人拎着一个蛇皮袋,把秸秆上的玉米棒子掰下来,装到袋子里,并且,还要把玉米秸秆掰断。



一亩地有上千株玉米秸秆,如果不掰断,那么,后面掰棒子的人,可能以为秸秆上还有玉米棒子,又掰一遍,做了重复的工作,影响效率。



后面一排乡亲,拿着镰刀,把掰断的秸秆,贴着地皮割掉,将秸秆撂倒。



由于玉米秸秆的根又粗又壮,即使割断了,地上依然残留着一部分根部,需要用犁,把土地翻耕一遍,将玉米根部翻进地下,变成土地的肥料。



被收进蛇皮袋的玉米棒子,不能立刻送回家。



因为棒子外面还有一层包皮。



在地头坐着一些年纪较大的乡亲,他们负责给玉米脱衣服,把表层的皮脱掉,露出里面金黄的玉米棒子。



别看掰棒子不是复杂的工作,但是,却分好几步。



然而,尽管分工复杂,可是,乡亲们都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有条不紊地做着各自的工作,虽繁忙但不乱。



吴富贵和乡亲们一起干活。



他拿着蛇皮袋子,在玉米地里掰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