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百四十三章:运河搞起
也不管这些大臣们究竟是什么态度了,这个运河肯定是要修建的。



赵长青坚持认为,他们是不明白修建运河时劳民伤财的缺点。



但是他压根就没有想到,此刻站在宣政殿里的这些人,都是当世一流人杰。



在他说出要修建运河的时候,他们这些人就已经把所有利弊都想好了,可是不管怎么想这个事,他们都发现,都是利大于弊。



首选说弊。



无非就是修建运河劳民伤财而已。



但是现在的魏国,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犹如换了一个颜色一般,已经是国富民强。



而且,现在皇帝在民间的影响,已经到了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在这种超强信仰力的支持下,区区的劳民伤财还会是问题吗?



现在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们,心里都觉得跟着现在大魏国的皇帝死心塌地的干,才能有好日子国。



当个人的影响力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不是更好就是更坏。



显然,在大家的心中,这个国家目前无论怎么看,都是在蒸蒸日上。



记住网址m.miaoshuwu.cc



讲完了弊,在说说利。



赵长青的计划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就是在一南一北,造一条古往今来未有之人工之河,此举不仅可以将南北地带一些非常贫寒的区域将经济带动,还可以贯通南北两地的交通,使其畅通无阻,尤其是会让岭南一代区域发生改变。



毕竟,岭南的穷困就困在交通不行。



倘若交通可以的话,也可以让岭南一代的民风民俗得到很大的改变,进而加深巩固王权的教化。



这样一来,就会间接加强了朝廷对于全国的统治。



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而且,众大臣们还考虑到了不远的将来要迁都这件事情。



一旦迁都道洛阳,就代表着,全国的政治中心将会完全转移到北方。



这样固然能够催动北方经济的发展,但守卫京畿重地与边疆的大军最需要的粮草,还是要靠南方一些重镇的支持,但是由于陆路的局限性,毕竟现在可还没有高楼大厦,依然是山路极多,无法及时有效的满足大军们的需求。



这样一来,就需要用到了漕运。



而修建大运河,无异于是给全军将士们吃了一个定心丸,今后粮草方面的供给,完全是没有问题了。



从政治上看,也会加强对北方政治的把控。



至于南方一代,受王道教化思想严重基本上不会出现王朝对其失了把控的事情。



如此一来。



这个事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但是赵长青完全没有考虑这么多啊。



他还沉浸在能够狠狠赚一笔昏庸值上面呢。



赵长青思前想后,还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会同意这个事情,既然想不通,他干脆就不想了,向他们说道:“你们的意见都很中肯,朕听了以后感觉都很有道理。



既然如此,这个运河建造就得宜早不宜迟,朕决议,从现在开始,就要让各地纷纷响应,召集民夫,修建运河!”



此言一出,众臣们再次议论纷纷起来。



因为刚才诸葛亮将事情讲的很明白。



运河可以修建,但是不是这个时候。



在寒冬腊月天修建运河工事,恐怕保不齐会有民夫冻死的情况。



这万一要是传了出去,会对朝廷造成很多负面影响的。



但是诸葛亮不带头反对,他们这些人也就是议论议论而已,可不敢明摆着当着皇帝的面儿说出这个运河现在修建的各种不好。



赵长青隐约听见了他们在小声嘀咕些什么,于是说道:“有什么话不用藏着掖着,直说无妨。”



众臣听闻到这句话,一个个皆是闭口不言。



谁都不愿意当那个出头鸟。



赵长青看到这里,无奈冷哼道:“刚才朕见你们一个个唧唧歪歪不停,现在朕要你们说,你们反而不说了。难道朕太初这一朝,就要养你们这些废物吗?”



废物?



说实在的,皇帝说这个话有些过分了。



但是怎么办呢?



他们也不敢犟嘴。



最后,见众人都是默不吭声,赵长青又向他们说道:“至今日起,朕要昭告天下,要在全国南北二地修建一条运河,通知各地节度使、郡守等等,让他们调用一切可能用到的人力物力,协助朕修建这条运河。”



众臣闻声作揖道:“臣等领旨。”



随后便就退出宣政殿了。



在快离开皇宫的时候,六部官员终是忍不住问诸葛亮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