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六十三章 我想拿块地!
第二日,欧阳修和欧阳辩父子两人早早起来。



欧阳修满面红光。



原本他对去蔡襄家拜访的事情兴致缺缺,但今日看起来却意气风发。



“再看一看,东西都带齐了吗?”



欧阳修催促欧阳辩再检查一遍。



欧阳辩无奈道:“都带齐了,国富论,茶叶,还有欧阳修文集,全都带上了!”



欧阳修听到欧阳修文集这才满意地点点头,大手一挥:“好,那就出发!”



春节的喜庆弥漫着整个汴京,欧阳家的马车穿越昨夜的爆竹碎屑直奔蔡府。



蔡襄福建人,外祖父是惠安县名士卢仁,家里也是枫亭望族,加上他做官多年,家底颇为殷实。



蔡府看起来颇为得当,可不像欧阳修家之前住在胡同里面破落户形象。



蔡襄早早就起来了,赶紧迎接欧阳修父子入内。



蔡襄是见过欧阳辩的,之前开封官衙上下去澄园开尾牙宴时候见过欧阳辩。



欧阳辩先是给蔡襄磕头拜年,奉上茶叶作为拜年礼物,蔡襄也笑眯眯地递过来一个红包,欧阳辩也不客气伸手接下。



之后才宾主就坐,言笑晏晏起来。



“君谟,我这犬子喜好做点什么社会研究,为此还开了几个店做点小生意,上次的澄园就是其一,其实我并不太赞同。



但这阵子他倒是交了个作业上来,我看了看,也没有发现特异之处,君谟理财了得,帮我看看这小子写的东西如何。”



蔡襄笑眯眯地接过欧阳修递过来的厚厚一本书,看到了精美的装帧,暗暗啐了一口:欧阳老贼,又是来炫耀儿子来了,我说这么好来给我拜年呢!



欧阳辩乖巧的坐在一边,一边暗自打量蔡襄的神色。



蔡襄的评价是比较重要的,因为蔡襄的理财能力也是相当厉害的。



欧阳修在庆历新政中着力解决财政痼疾,但蔡襄以后可是正授的三司使,主管朝廷财政。



那个时候,宋廷财政入不敷出,“积贫”已深。



蔡襄善于理财。



“较天下盈虚出入,量入以制用。



划剔蠹,簿书纪纲,纤悉皆可法”。



他是个真正的理财高手。



蔡襄笑眯眯地翻开国富论。



一开始还是笑眯眯地,但看了几页之后惊讶地看了看乖巧如鹌鹑的欧阳辩,然后又把头埋进国富论之中,再抬头的时候,发现手边的茶水已经冰凉,才知道过去了很长的时间。



蔡襄觉得很是失礼,赶紧道歉道:“失礼了失礼了,冷落永叔了。”



欧阳修笑着摆摆手道:“无妨无妨,君谟慢看就是,反正今日也无事。”



蔡襄将书轻轻放在桌子上,叹了口气道:“若是庆历时有这么一本书,咱们的主张……”



欧阳修笑着摆手:“庆历之时非战之罪。”



蔡襄闭上了嘴巴,一会才道:“这本书阅后如醍醐灌顶,简直是酣畅淋漓,莫非是永叔借助和尚之名所作?”



欧阳修摇摇头道:“君谟没有注意到吗,里面的商业门道,如果不是自己亲自探索,是难以摸索到其中的道理的。”



蔡襄回忆起书中的内容,不由得点头赞同。



他再次看向欧阳辩的眼神已经变了,不再是看子侄辈的眼神,因为国富论若真是欧阳辩所写,那么此子学识之精深,尤其是在理财这一块上,就是宗师级别的人物了!



看书的人不同,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自然不一样。



包拯看国富论,看到的是民生多艰,王安石看国富论,则是国之将亡,蔡襄看国富论,他此时想的却是国朝贫困。



这些顶级的宋朝文人,无论是眼光还是学识,都是上上之选,若非如此,有宋一代也不可能如此富饶,只是一开始的根子不正,拖累了这么多的精英。



欧阳辩的国富论尽量写得直白好理解,但有些概念还是有些抽象,蔡襄试着和欧阳辩请教,欧阳辩自然对答如流,还对其中的一些概念进行发散讲述,还用国朝当下的实际情况作为例子,一一剖析。



蔡襄越听越是吃惊。



观点形成知识放到书里面,作者虽然万般解释,妄图将思想浓缩成文字讲述,但篇幅有限,和读者终究隔了一层,亲口叙述出来又不一样了,这层隔阂被取掉,原作者思想的闪光点就会毫不遮掩的展露出来。



在蔡襄的眼里,欧阳辩小小的身躯之中,挺立着一个如同山峦一般巨大的思想巨人。



直到蔡襄的老妻过来催吃饭,欧阳辩的高谈阔论才算暂时止歇。



然而在饭桌上这种谈论又继续了。



“写书要付诸实践,实践是为了写书,这就是我开澄园的原因,虽然初衷也有挣点阿堵物的意思。”欧阳辩笑道。



蔡襄和欧阳修大笑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