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八十章 包青天的刀!
蔡襄走了,包拯回来了。



蔡襄开开心心的走,欧阳辩倒也不觉得难过,他和蔡襄原本就不算特别多的交情,无非就是相互拉了一把而已。



他帮蔡襄搞倒陈执中,蔡襄则是回报他一块沼泽地,之后的事情只是单纯相互欣赏而已。



蔡襄欣赏欧阳辩这个后辈,欧阳辩则是认为这个前辈和蔼可亲。



他们才不会认为自己是出于什么势利心呢。



什么蔡襄觉得欧阳修是个有力的奥援,欧阳辩是个前途远大的后辈,以后可以对自己的子孙后代拉一把诸如此类的想法全部都没有,有的只是单纯的欣赏欧阳辩的才华而已。



而欧阳辩为人正直,更加不可能因为蔡襄就去福建一两年的时间就会回归汴京,然后进入中枢掌控三司的事情而对他曲意逢迎,至于特意送了一辆舒适的马车践行,不过去出于对长辈的尊重。



大家都是正经的读书人,都是有节操的谦谦君子,不会做出那些令人齿冷的相互攀附的无耻行为的。



欧阳辩在汴水送别蔡襄,还撒了一把眼泪惜别蔡襄,望君珍重。



蔡襄知道欧阳辩擅长写词,非得让欧阳辩写首词送他。



欧阳辩搜索枯肠,还是找了老辛下手,毕竟都是老熟人了,好沟通。



词名《鹧鸪天-送蔡襄之泉州》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才算是将蔡襄糊弄了过去,蔡襄得了词开开心心的去福建了。



欧阳辩转身去了陈州门外的这西湖城项目工地。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堆积成山的垃圾已经不见了。



工人又将稀泥挖出,在东北角垒砌起一座土山,这在后期可以营造景观所用。



一期的主要建筑的地基也打得差不多了,届时会将整体抬高五六米左右的高度。



这个高度无论惠民河如何泛滥都不至于淹水了,不过造价的确令人咂舌。



光是这部分的花费,就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预算。



但这是值得的,后期投入使用,每停一天,损失的可能是几万贯的收入,这笔账所有的股东都是算得过来的。



欧阳辩个满意地点点头,地基打好了,只要在丰水期来临之前的两个月,填好地基土,届时就不会影响施工了。



包拯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密切关注西湖城项目的施工。



他派出好些个官员对西湖城项目开工后对民生的影响实行调查,他就是想看看国富论里面的理论究竟是不是对的。



调研的方式是欧阳辩和他在书信里说过的,算是比较科学的调研了。



调查的结果让他很满意。



西湖城首期项目涉及的民工大约一万左右,涉及的建筑材料供应商多达上百家。



因此拉动的消费果如欧阳辩所说,惠及的人群多达几十万之多。



当然,这些不用全部去调查,西湖城的账本欧阳辩如数提供给了包拯。



不过如此庞大的消费,让汴京城近期的物价都有所微微波动,一些不能在西湖城项目中获利的百姓算是稍微吃了点亏。



但对整个汴京城的经济提升是巨大的,而这种影响,将在岁末岁入中体现出来。



包拯上任伊始,雷厉风行的性格就展现出来了,他就像是一个带刀的刀客一般。



他第一刀砍的就是弊政。



上任几日之后,包拯当即宣布:“开正门,径使至庭,自言曲直。”



也就是打开府门,允许告状的百姓直接走上大堂,当面向知府递交状纸,言明案情。



包拯告诉欧阳辩,之所以他要这么做,是因为之前的开封府规定不合理。



凡是平民要告状的,不能直接进衙门上大堂向知府申诉。



而要先将状纸递给守门的府吏,再转呈给知府。



至于究竟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则再由这府吏通知。



这守门的府吏为“门牌司”。



因为这“门牌司”的存在,诉讼的百姓无法直接见到知府,想要使自己的官司可以尽快处理,便只能被刁滑的“门牌司”讹诈勒索。



即使冤情再大,若没有打通这个关节,也是告状无门,有冤难辨。



所谓“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便是因此而来。



而且,如果这原告人银钱没使到位,就算得以处理,府吏们在一边歪曲事实,蒙蔽知府。



这案子也很可能无法依法处理成为冤假错案,甚至最后弄得“原告变被告”。



而他这一招“开正门,径使至庭,自言曲直”,就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