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六十二章 上任乌台!
治国先治吏。



这是千百年来兴衰存亡的历史告诉我们的。



宋朝尤其对此重视。



到了宋代,我国古代中央监察制度得到了重大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监察制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对元、明、清中央监察制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御史台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



宋朝的监察体系应该分为御史台和谏院两部分。



而在这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里面,台长为御史中丞,副台长为侍御史知杂事,下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部门,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任职。



开始,御史台三院御史无定员、无专职,他们多外出任知州或通判,其职掌由其他官员负责。



而大中祥符五年时,真宗再次下诏:“三院御史除差出外任及在京莅它局外,定以六员为制。”



自此御史台在制度上有了定员。



真宗天禧元年,御史台又设言事御史(即谏官)六人,专门负责言事,也就是向皇帝进谏或参议朝政。



遇到“诏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赏逾制、诛求无节、冤滥未伸”,言事御史皆可上奏弹劾。



而欧阳辩的监察御史则是属于三院中的察院。



说句实话,若不是与央行行长这个掌控天下经济命脉的职位相比,监察御史当真算得上位高而权重了,韩琦做的其实也不算过分。



欧阳辩等人没有站出来为欧阳辩说话,一来是避嫌,二来他们觉得韩琦的做法其实也不算是过分了。



监察御史掌管察院,负责检查六曹及百司之事,权力在御史台三院之中是最重的,六部之内的监察机构都归察院管辖。



而且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皇帝亲自任命的,宰相一般不能举荐,所以赵祯自己能够视事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二府三司的权力架构。



其中不无敲打韩琦伸手监察御史的任免的意思,好在欧阳辩也算是被贬谪,否则连他都得吃挂落。



如此这般一想,韩琦也是个狠人,他这是在试探,但又没有真的触及赵祯的软肋。



如果韩琦是任用他的私人做监察御史,那么这次韩琦必然会被贬谪。



韩琦巧妙地用了和他不对付的欧阳辩来做监察御史,反而让赵祯不太好借机发挥了。



而韩琦虽然被敲打,但并非没有收获,至少他拿下了央行行长的位置。



想到了这一点,欧阳辩不得不为这些老政治家们的手段拍案叫绝。



老辣啊!



赵祯的手段老辣,可韩琦的手段也差不到哪里去。



想通了这些,欧阳辩快乐地去上班了。



嗯……可能未必是快乐的,但相比起在家里被苏轼揪着问心学的理论来说,去御史台倒也算得上清闲了。



御史台虽然是监察机构,可办公处可并不阴森。



毕竟这里都是一些顶级文人所在,可不像其他的时代那般任用一些武夫或者酷吏来担任监察人员。



御史台不仅不阴森,反而颇为清幽。



因为御史台里面种了许多高大的柏树。



之所以御史台里面要种柏树,其实是因为《汉书·薛宣朱博传》里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所以宋朝的御史台也如法炮制,在里面种了许多的柏树,所以显得颇为清幽。



当然,心中有鬼的人走进来觉得阴森也有可能。



御史台的御史中丞是一把手,台院的侍御史兼知杂事为二把手,辅助御史中丞处理御史台事务。



殿院的主官是殿中侍御史,共有两人,加上察院主官监察御史,御史台的编制就是六人。



不过御史台的事情又多又杂,所以里面有一些叫里行的官员。



比如说殿院的就叫殿中侍御史里行,而察院的则是监察御史里行,加上里行二字,大约就有了实习、储备干部的意思。



这个里行皆非正官,也不规定员额,也就是说,这些里行是不占编制的。



欧阳辩的手下有四名监察里行,一名李定,二名程颐,三名阎询,四名黄廉。



程颐大名鼎鼎,自然不必多说,闫询应该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的,但宋史上也算是留了名字的,而且生平经历是有三行字的,算是了不得了。



【阎询,字议道,凤翔天兴人。



少以学问着称,擢进士第,又举书判拔萃科。



累迁为盐铁判官。



使契丹,加直龙图阁、知梓州。



神宗时,转右谏议大夫,改邠、同二州,提举上清太平宫,卒,年七十九。】



其实也算是了不起的,但欧阳辩并不认识。



谁会认识一个只在史书上留下三行字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