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九十四章 清洗御史台!
熙宁六年十一月庚辰日,赵顼颁发诏令,左正言监察御史李常为左司谏知寿州。



消息一传出,顿时朝廷上下大哗。



虽然说李常这次不算是贬谪,而算是升职了,从左正言身为左司谏,升了一阶,而且独领一州,比他的前任苏轼的待遇都要好。



但是这个时机不对。



他才刚刚上请罢市易法一书,立即就被外派到州县上面去,这里面的意味难道还不够清晰么?



不过赵顼还是留了余地的,李常的升职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赵顼并不想和保守派撕破脸。



这一次赵顼的意思是,李常要破坏新法,所以朕不能容他,但作为言官,他的做法也没有什么不对,所以朕给他升职,也算是弥补他了。



赵顼可能不知道,他这么一个信息却恰恰让诸多言官都蠢蠢欲动起来。



哎呀,这多不好意思啊。



诸多言官摩拳擦掌。



他们这些人原本就是有事没事打两杆子的脾性,便贬谪对他们这些言官来说不是什么坏事,而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关键是,这被贬谪,还特么能够升官,陛下这不就是在告诉他们——赶紧的,朕给你们升官!



嘎嘎,那就却之不恭了。



当然啦,原本韩琦也是想让他们上书抨击的,这下子他们干劲更大罢了。



第一个上书的是张戬。



张戬可不是什么无名之辈,他是张载的弟弟。



张载常对人说:“吾弟德性上的优点是吾所不及的。他勇于任事,处身正道直行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与孔子门人中子夏相媲美。”



所谓勇于任事的评价,可不仅仅真的是勇于用事,而是张戬性格更加激进。



可想而知,张戬的奏疏是何等的激烈。



张戬在奏疏里面,将王安石和赵顼都骂了一遍,骂王安石祸国殃民,骂赵顼识人不明任用酷吏。



听说赵顼看完之后整张脸黑得跟铁锅似的。



然后张戬也被外派去州县,不过他没有李常那么幸运,去了一个上州做了一个通判,官阶也没有升。



看来赵顼是真的怒了。



然而,言官们也怒了啊。



怎么回事啊您,怎么就出尔反尔了呢,说好的升职加薪呢,就因为骂你几句,就翻脸啦!



那可不成!



老牌嘴炮范镇也出手了。



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兼侍读范镇的咖位可不是李常、张戬这等小年轻能够比拟的,他一出手就让整个朝堂上下震动。



范镇说话历来不太好听,连仁宗都畏惧三分,更别说赵顼了,他几乎是指着赵顼的鼻子在骂,其中有一句更是杀人诛心。



【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



这里的大臣,指的自然就是王安石。



拒谏不必多说,吕诲、李常、张戬被贬谪,范镇认为是王安石的拒谏之计,而且,直接将王安石的变法指责为残民之术了。



这种指责简直就是杀人诛心了。



不仅将王安石骂得狗清淋头,赵顼也讨不了好。



虽然句句骂的都是王安石,但重用王安石的赵顼又算是什么?



昏君吗?



王安石看了奏疏气得双手发抖,赵顼也气得满脸乌黑。



但这种重臣,总不好随意贬谪,赵顼将奏疏留中。



但范镇什么人,大宋朝常年骂战前十的选手,见赵顼不发一言,顿时就怒了,连着又上了四道奏疏,一道比一道骂得很。



王安石终于是忍不住了,亲自起草诏书,痛斥范镇。



范镇便以户部侍郎的官职致仕退休。



范镇临行前上表谢恩,仍坚持己议,不仅仅是反对市易法,而是全盘否定王安石的变法了,他请求赵顼“集群议为耳目,以除壅蔽之奸;任老成为腹心,以养和平之福。



范镇这样的重臣都被迫致仕退休,朝堂上下为之侧目。



然而,大宋的文官不会就此罢休的。



监察御史里行程颢上书,被贬谪京西路同提点刑狱;



监察御史里行王子韶贬谪为滑州通判;



御史知杂事陈襄罢为起居注。



至此,整个御史台被清洗了一遍!



而小人李定,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



还有一个蒋之奇,当年因为得罪欧阳辩被贬谪出京的人,又重新回到了御史台,成为监察御史。



这让许多人错愕不已。



蒋之奇与欧阳辩仇怨颇深,无论是赵顼也好,王安石也好,不可能不知道这里面的关节,现在蒋之奇不仅回来了,还成为了监察御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