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477、去级取层
抱朴,少私寡欲”的一种修行方法。



因为致良知,才能懂得自我,才能明白广厦千间,睡不过六尺。家财万贯,食不过三餐。得而不求,惠而不费,故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心学是对,也应对到了这一部分。



然而……



心学更多的是“自我的修行”,在一个文明里,社会当中,民众修行的程度不够时,这点,就作用不显了,也是李岩和姚广孝所领悟到的那片空白。



在“天下为公”这个阶段。



需要一种道德体系,需要一个社会构造的答案,去填补这片空白。



答案也就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十二个字当中,可是,要如何去解?



…………………………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十二个字当中,前面八个字好理解,可最后四个字“绝学无忧”,若是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岂不就是——反智?



这错了吗?



很多人都会觉得没错,因为道德经中,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绝学无忧这类“观点”很多,所以绝大多数人看到这句话,都会认为完全解释得通,就是反智的意思。



接着。



便会觉得老子太过理想,认为人回归原始就能够天下大治什么的,也太理想太幼稚了……



诸如此类。



只能说明他们根本就没读过道德经,也根本就没读过多少书,也根本就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理解,这是实实在在的“下士闻道,不笑不足以为道”。



在绝学无忧前面,是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八个字的!



而在这之前,又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个先决条件不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大前提!这个大前提是什么?



是圣智、仁义、巧利,不足以成为社会的法则。



老子是极其讨厌二元对立的,也是极其讨厌圣人的,因为有圣人,必有大盗,所以他认为一个社会不论竖立怎样的道德标准,最终都不会起到好的效果。



人性本质的善恶,并不会因为外在标准而改变!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外在标准能够限制“意之动”吗?限制不了!唯一能够驾驭“意”的,只有“心”,所以要去知善知恶,要——致良知。



这就是阳明先生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理解。



一个人,只有直指本心,见了自己的性,才能够明白自己是怎样的,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绝学无忧,是不学而学,是去知道自己本该知道的。



不懂,才是学,本就懂了,为什么要去学?



看到,知道,便会了。



如此而已。



至于没有悟到的,不是自己本该知道的,勉强去学,只有晦涩难通,徒增因果,徒增烦恼,若真想去懂,那便等,等到悟了的时候,自然就懂了。



这便是——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的本质是,悟而后知,知而能得!



我们常说南怀瑾是开悟之人,但他讲《论语》连基本断句都是错的,诸多释义都错得离谱,因此许多人骂他是招摇撞骗的江湖骗子。



可实际上,是这样吗?



并不是,南怀瑾只是遵循绝学无忧,在自己开悟的角度上去读了这本《论语》而已,他本就不是儒生,又何须同儒生那样去解读论语?



他又岂是真不懂儒学?



南怀瑾的《庄子南华》中,对《庄子》里面提及的儒家修行的“心斋、坐忘”有着极高的理解,更对“撄宁”理解非凡。



儒释道三家本就是互通的,所以,南怀瑾在佛法上开悟了,可以通儒道,但却通的东西在道上,而非在术上,所以他讲《论语》,得去术存道,看神髓,而非表体。



以南怀瑾举例,便是绝学无忧的一个很好解释。



谁能够想象南怀瑾在十三岁时的毕业考试上,是倒数第一呢?谁又能想到,他习武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可他又没有去当武术教官,而是去了蜀地执教军官教育队,教的是文化呢?



他遇到了袁焕仙,学了佛,顿悟了。



然后,他成为了一个“骗子”,他骗孩童去熟读经典;他骗我们去学习儒释道传统文化;他骗得领袖为他书写挽联;他骗来学生钱财,筹建协会,创办基金,资助贫苦学生,救水患扶农业,修大学建禅堂;他骗我们说世界没有真仙真佛,连宗教也要脱下神秘的外衣,去拥抱科学……



他一生都在行善积德,发菩提心。



这就是他的骗,他在骗这个浑浊世道中的芸芸众生去开眼看这个世界。



这样一个江湖骗子,能不能担得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