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718章 又一件儿大事儿
科举制这样牵动全国影响深远的制度,不是一而就的,必须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做出调整,也需要朝廷上下一心的努力。一旦这套系统站稳了脚跟。



那么未来将形成强大的惯性,不仅会彻底推翻以前的人才选拔规则以及观念。



更足以影响这个世界几百上千年,即使后世大魏科举被更先进的人才制度替代,基于科举的公平以及实干精神也会被延续下去曹昂给科举设定一个目标。



希望未来士年内大魏朝廷与地方官府,所有新增的官员之中,科举途径入什的官员比例,可以逐渐提升到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左右。



至于,为什么不是百分之百?因为这根本不可能不现实。



第一,全民教育刚刚推广,人才培养没有五年八年难有成效,而科考的科且对人们来讲多数都很陌生。



第二,如果过分地强硬执行,反而又矫枉过正的嫌疑,科考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朝廷必须掌握一部分人事权。要知道。



大唐盛世其科举取士,比例也不过百分之二十。



科举制起步王隋,发扬于太唐,然数百年积累,以此入者不过五分之一,可见科举取土不能完全立刻取代其途径成为唯一的取士之法。



即使是到科考更加成熟的宋、明清也一样。



不过,科举取士权重,注定会不断的增加,这是国家的根本策略。



除科举取土之外,朝廷也会保留一部分察举制,增加民选制,以扩充各阶层人才的入仕途径。



比如,某些大商人,某些科学家,又或者经济学家、资本金。



这些人文章写的一般,未必精通策论,但在自己领域却是顶尖的,此类人只要得到朝廷赏识,就可以获得进入仕途的资格。



第一天,两轮考试结束。



曹昂在司马徽、孙权、陆续鲁肃、徐庶陪同之下,参观存放考卷的库房,只见库房内外,重兵严密把手,戒备非常森严,对明火的防范,不逊色火药库。



这次批卷工作,主要是由徐庶组织和负责的。



徐庶一边走一边对曹昂讲解:“所有考生答卷都会被密封,批卷之人无法看到考生信息,每一份考生试卷至少会经过四位考官交叉批改评分,”



曹昂问:“四人交叉批改就会有四个不同分数,那么如何确定考生最后的分数呢?,”



徐庶回答说:”如果高低分数浮动在百分之二十五以内,则取四个分数的平均分为该卷分数如果高低分数之差超过百分之二十五,考官将开会讨论重新评分。”



曹昂想了想,此举非常耗费人力物力。



不过儒学,策论两门考试,都属于主观性质的考试,没有一个完全正确的标准答案,为最大可能的确保公平,也就只能通过这种方法来评分。



要知道,这大必考科目,占总成绩的比重一半。



至于其他专业性质相对更强的选考科且,相对来讲就容易多了,每卷只需两位专业考宜评分即可。



孙权继续说:“考官团队批卷的过程,不仅全程受御史台监督,而且所有试卷以及考官批注,一律需要归档,受御史台抽查,他日如有疑也能随时提取。。”



这么一场科考,耗费人力物力相当大,非强国盛世难以运转,考官团队就组建五百人。



他们不仅负责出卷,而且负责阅卷批卷,前前后后至少被关两个且禁闭,但可确保科举的公平以及透明,太魏天子亲临壮观的阅卷现场。



曹操身边,一左一右,跟着两个人,分别是太子曹昂尚书令诸葛亮。



洛阳批阅试卷场,五百名考官忙碌不已,四面八方都是严密把手的太士兵。



每个考宜每个小时可以批十几份试卷,然后在自己手中表格填写分数、批语,每个人都一丝不苟,生怕会出现任何闪失,导致,自己帽子不保。



曹操感慨说:如此盛况,平生仅见!”



诸葛亮非常振奋:“孔明今日也是太开眼界了!”,



如今,诸葛亮执掌尚书省。



每天都保持着超高星的工作量,尽管资历远低于曹仁等人朝内职务地位却高于这些元老,一开始是有些杂音的。



但是,诸葛亮上任半年来。



他的工作态度,他的工作能力,赢得满朝上下一致称赞,又因为诸葛亮是太子曹昂的左膀右臂,如今的地位可谓是非常稳固。



曹昂说:“一场科考涉及**个大部门,令君身为尚书令坐镇其上。也是功不可没的,虽然科考耗资甚巨但如能为大魏竖立勤学,实王之风,这笔钱花的值!”



曹操深以为然,人才永远是国家最重要的财富,社会阶层固化就容易形成门阀集团纲。



子秋为太魏设计的这套人才制度,不仅从根本上解决尸位素餐的庸官,更直接为社会上下打通流通通道。



任你一时权倾朝野,如果家教不严,子嗣不争气。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根本就富不过三代,只要这科举制能够长期的坚定下去,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