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二十三章:诗会
作为主会场的巨大阁楼,在庆龙城相当有名,名叫望江楼,这座阁楼上下三层,第三层高出山顶十余丈。置身楼中,北边的茫茫岘江就净收眼底,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



文会中心就在望江楼的三楼大厅中,由李知愚和蒋学政两人主持,大厅中设了数十桌案,每一桌案都有一个美丽的侍女磨墨伺候。



文会开始后,李知愚和蒋学政会出一些题目,让在场的年轻文士们挥毫作诗或者填词。



李知愚会对自己看上眼的诗词进行品评。



文会开始后,陈元就习惯性的拉着江子瑜坐在了大厅的角落里,但他很快发现,自己低调的打算完全徒劳无功,因为全场最受瞩目的几位士子都凑到了他的周围。



陈元能够感觉到,这会场当中,至少有一半的人,都将注意力或多或少的放在了自己身上。



这让陈元不由咂舌江子瑜的魅力。



这种被许多人妒恨交加的暗暗注视的感觉,让陈元十分新奇,厌烦中竟然隐含着几分痛快……



文会在庆龙城最著名的歌舞伎的歌声和优美舞姿中开始。



等到一曲唱罢、舞罢,李知愚首先挥毫。



待到李知愚停笔,蒋学政便迫不及待的拿起李知愚的新作,诵读起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今天是七月十五,月亮虽然不如八月十五的明亮,但也是月朗星稀,远处的涛涛岘江被照的如同晨曦初现的清晨。



这首诗比江大人所做高明了不少,就算比起陈元记忆中的那四百多首诗词,也能排个中下游,这倒让陈元对李知愚刮目相看起来。



陈元记忆中的四百多首诗词,那可是他前世中国古诗词的精华所在,李知愚能做出这个水平的诗词,足够名垂千古了。



蒋学政吟诵罢了,文士们纷纷拿起毛笔,沉思起来。



按照文会规矩,文士们要根据李知愚所做这首诗的题材和内容,赋写新诗,让李知愚品评。



陈元四处看看,发现附近有不少文士都在偷偷看他,就连身边的江子瑜也眼巴巴的看着他。



陈元认命的耸了耸肩,一把抓起了毛笔,一气呵成……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



看着这短短的诗句,江子瑜美眸中异彩连连,她捧起纸张,快步跑上主位,献宝似的将纸递给了李知愚。



对于场中的诡异气氛,作为过来人的李知愚自然是一眼看穿,他微笑着接过江子瑜献宝般递过来的纸张,轻轻的展了开来。



李知愚对江子瑜的印象比较深刻,倒不完全是因为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江子瑜所做的诗词颇有灵性,颇勘造就。



所以李知愚对于江子瑜的献宝还是颇为期待的,他展开纸张,定睛一看,顿时浑身一震。



旁边蒋学政探头看了两眼,也露出震惊之色。



能做出这样灵性十足,意境悠远的诗句,如果不是妙手偶得,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大诗人!



李知愚拿着纸张端详了半晌,这才站起来,肃穆朗读起了这首诗。



短短的四句读完,整个会场变得鸦雀无声,不少人都沮丧的扔下了手中的毛笔。



这首诗在李白的作品中只算一般,但诗仙李白的大作,哪怕信手之作,也足以让普通人仰望。



会场寂静了片刻,还是蒋学政打破了凝重气氛,他哈哈大笑,端起酒杯,说道:“我这园子能诞生这样的名句,真是蓬荜生辉啊,当浮一大白,来各位,饮胜!”



众人纷纷附和着端起了酒杯。



放下酒杯,蒋学政又拍手叫来下人,将大厅重新收拾,收走书桌笔墨纸砚,抬上几案,蔬菜瓜果流水般端了上来,一群舞姬也来到大厅中央舞将起来。



蒋学政知道,听了这首让在场众人无法企及的好诗,在场的文士们恐怕不会有人再有心情作诗了。



开宴之后,蒋学政又将陈元和江子瑜请去上席,李知愚又拉着陈元坐在自己身边。



这时候蒋学政才认出陈元,惊喜道:“原来是陈世侄,难怪有如此才华,崔府君安好?”



陈元道:“崔府君刚刚立了大功,怕是不日就会被召回神廷了。”



听了两人对话,坐在附近的文士看向陈元的眼神顿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蒋园的美酒佳肴果然不同凡响,就连陈元也忍不住多喝了两杯。



众人酒酣耳热之际,情绪又高涨起来,有人就提议,要陈元再作诗一首。



就连李知愚都用期盼的眼神看着陈元。



微醺之间,陈元也变得恣意张狂起来,他一手端着酒壶,一手抓起江子瑜递上的毛笔,笔走龙蛇,就在雪白的宣纸上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数百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