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十一章 我在隔壁我姓王
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签到,我真是大明星啊正文卷 第三十一章 我在隔壁我姓王( ..)“你好!”这可是一大看点,短暂的广告后,导演立刻提醒他接入电话。



“我的天啦,我要道歉,对不起!”



肖一若笑了,这样的开场白还是蛮有趣的。



“哦,怎么说呢?”他也没着急去问对方的姓氏。



“主持人,我真的以为小冬是装出来的,特别特别笃定那种,没想到居然是癔症,开了眼界了。”



“确实,遇到许多事许多问题,我们都习惯于经验主义,容易犯下一些错误,也不能怪你。”



“我想问问,小冬现在要怎么办呢?”



“相信许多听众同样关心这个问题,统一回复,”肖一若这儿自然有处理方式:“医生给的建议是让父母多多陪伴,孩子的癔症有些严重了,如果长此以往,很有可能转变成忧郁症。



但是治疗起来不算难。



因为找到了问题所在,据我们观察,小冬和母亲在一起时,会比平时更加活跃,只要多和他沟通,多陪伴,相信会好起来。”



“你们这个节目真不错,涨知识了,我的孩子也是七岁,平时我工作比较忙,经常出差,回家的时候他已经睡了,看来以后要也是要多陪陪他。”



“很高兴《走进科学》能带给你启发,还有什么想要分享的么?”



“哦...我姓王。”



“谢谢王先生。”肖一若作为专业人士,一般不会笑场,除非忍不住。



挂断电话,他自己找着台阶下:“看来王先生是节目的老听众了,道歉大可不必,《走近科学》的初衷,便是找现实里的案例来给大伙一些启示。



友情提醒,我们找的这些都是真人真事,不过为了当事人的**,采用化名和地域模糊处理,请各位见谅,好的,让我们接进下一通来电...你好怎么称呼。”



“我在隔壁我姓王。”



“嗯?又一位王先生,你好,有什么想法想交流的么?”



“我有共鸣,我今年二十一岁,大二,和小冬一样,从小就是和爷爷奶奶一块长大,记忆里,几乎没有和父母交流玩耍的印象。”



“啊...”肖一若没啥经验,想要说点啥,但无从开口,好在这位王同学自己继续下去。



“那时候隔壁家小孩有游戏机,羡慕坏了,可是爸爸过年回来的时候,问我想要什么礼物时,我却不敢说。



以前不懂,现在知道应该是距离感。



非常陌生的感觉。”



“你现在对他们是什么感觉?”肖一若找到机会提问。



“咋说呢,挺复杂的!”王同学叹气:“读高中的时候挺恨的,人家父母时不时来看看孩子,问寒问暖,我爹妈一个月都难得打个电话。



有年暑假,我真的想他们了,于是悄悄地去到工作的地方,工地上的食堂。



我妈坐在门口洗着菜,我爸在里头忙活着,也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唰地就下来了。



现在上了大学,更能理解了。



父母肯定是爱自己的子女,很多时候,必须得背井离乡,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去工作。



我想说的是,小孩虽然不一定会说,但心里也是明白的,父母们能陪陪就尽量多陪,就像孩子以后长大了,双方的位置互换,你们同样也会期待子女回家。



多打打电话,多多沟通。”



“王同学说的真好,明天起床我妈大概就会过来了,感谢你的分享。”



那边陈姐速度很快,根据两人聊得话题,马上整理了份百来字的文案发了过来,肖一若读完,算是对于上个话题做总结。



他没想到居然能聊到这么深层次的问题,阅历不够,挺难回答的。



晚上的热线接了七八个,超过一半上来都有道歉的意思,张导的随机应变起了非常好的效果。



你以为我在第一层,其实我在第三层,就很爽。



只可惜,那个小戴没有连线,不知道是不好意思,还是杨哥觉得连续两天和同个人通话不合适,没啥好追究的。



“一若,你看我又给你拍了照片和视屏。”杜鹏拿着手机过来了。



看完之后,肖一若怒吼:“鸽吻滚!”



狗东西太坏了,对着左臂各种特写,照片也是各种鼻孔啊,话筒啊,就没个正经。



“小肖今天表现不错,其实和观众连线挺考验主持人功底,你临危不乱,蛮好的。”张导夸奖了几句:“那啥,下班了,咱们是去吃顿海里捞庆祝下呢,还是先休息。”



杨哥打了个呵欠:“要不等忙完这段时间吧,明天还一大堆事,吃到个三四点,又休息不好。”



“是啊,要不改期?”



“小肖手还受伤了,来回跑不方便。”



听到海底捞眼睛发亮杜鹏很气馁,有吃不吃等啥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