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百零八章 论战(2)
上午,某家属院。



陈长本带着许非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个老太太,疑惑道:“您找谁?”



“刘主任在家么?我们特来拜访。”



“老刘,找你的!”



不多时,屋里又出来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先辨认了一下,才道:“哦,小陈啊,快进来快进来。”



此人以前是京城市高官,退休后临危受命,当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主任。85年上任,87年退。



时间很短,但汉字和普通话的调子,正是他走访调查上报中央,才得以最终确立。



三人到客厅就座,许非自我介绍,胡同没看过,提书却知道。



“影视剧自我修养,每期不落,我还剪下来了。”



老先生找出一个剪报本,还真有那十篇文章。



剪报,八九十年代的流行现象。读书看报时发现感兴趣的文字图片,便剪下来贴在本子上。跟笔友一样,极具时代感。



“刘主任……”



“退休就别叫主任了。”



“呃,好。今天来是有个事情想请您聊聊,不知方便不方便?”



许非递过中青报的那篇评论,老先生戴上花镜一瞧,“哦,这个我看过,挺有道理的。怎么了?”



“我也觉得挺有道理,但太绝对,也有些片面……”



他有备而来,巴拉巴拉聊了半天,心满意足的离开。



…………



“论电视剧的语言统一,方言不可取。”



“让传统留在传统,新时期新作品无需再有地域差异。”



“论影视剧对青少年的影响。”



近两天,文章引起的议论有扩大之势。



一些人开始支持这种论调,强调影视剧必须用普通话,必须消除地域隔阂,胡同是反其道而行云云。



倘若在后世,这种颁奖礼前后的争论,通常会运用到饭圈里,来场精彩纷呈的撕逼大战。



当然现在木有,就算想黑,前提也是对影视艺术的探讨,顺便埋汰一下胡同。



李沐坐不住了,专门把许非叫了去。



“你小子不从来不吃亏么,怎么被人骂了两天连个屁都不放?”



“正准备放呢,就被您叫来了。”



许非摸出一篇稿子,“我收集资料来着,不打没有把握的仗。”



李沐仔细看了三遍,问:“你准备投哪儿?”



“中青报呗。”



“嗯,就事论事,千万别提金鹰奖。现在还不知道结果,你要把牛逼吹出去了,最后没拿,整个台都陪你丢脸。”



“明白明白。”



……



次日,中青报又登了篇文章。



《也论影视剧的地域差异》



“首先感谢那位老兄对胡同的关注,确实研究很深。最近也冒出许多声音,说的委婉慈祥,同样感谢。



这里谈谈我的观点。



目前的影视作品确实存在地域差异,那老兄认为消除差异的方法,是普通话和挖掘社会共性。



先说说普通话。



这几日我去拜访了一位老先生,他主持过语言文字的改革工作,说遇到很多实际问题。



比如,戏曲中如何推广普通话?



工作组的意见是,传统的地方戏曲如粤剧、越剧等,可沿用方言,不然就没有传统特色了。新编的戏曲节目,要尽可能推广普通话,减少方言。



再如,书法如何做到汉字规范化?



意见是,作为书面交际工具,应严格遵守规范。至于书法艺术,可以百花齐放,不能强求一律。



而小组对影视剧的态度,要求少用方言,有些可用可不用的,应力求不用。



由衷佩服这位老先生和当时的工作小组,他们给了艺术足够的缓冲空间,没有一棒子打死,强制要求影视作品规范化。



首先我完全支持对普通话的普及,但反对将艺术作品一刀切。



我也参与过《便衣警察》,那里面都是普通话。因为是正剧,风格严肃。



胡同说方言,因为是情景喜剧,轻松幽默。影视剧要刻画人物,突出效果,方言是一种表现手法。



于兰姑说武汉话的感觉,就是比说普通话好。何况她说的也不是纯正方言,我要求她贴近普通话,就是为了让观众听懂。



还有现在提倡类型剧,比如拍一部警察剧,警察抓了犯人,一问外地农村的。你说他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好?还是带点口音更生动?



或者直接问一句,为什么越剧电视剧、黄梅戏电视剧可以有,胡同却不能说方言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