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四百四十章 采访
京城,酒店。



张国师忙的脚不沾地。



9月份,《秋菊打官司》载誉归来,斩获金狮、最佳女演员两项大奖,轰动全国。欧洲三大,他已经拿下两个,巩丽则成为第二位三大影后。



在今年年初,张曼玉凭借《阮玲玉》在柏林登顶,俩人仅仅差了几个月。



回国以来,张国师一直在各方应酬,今儿宴请,明儿采访,后儿座谈会,生生拖在了京城。



此刻他刚送走一波记者,助理马上报告:“导演,刘恒老师来电话,说有本杂志想采访您。”



刘恒是原著作者,兼编剧。



“哪家杂志?怎么还找着他了?”



“新刊物,还没正式发行呢,叫《新影视》……”



张国师一听就不爱接待,末了又来一句,“说是许非办的。”



“许非?那个许非啊!”



巩丽凑过来了,笑道:“当初他在学校挑演员,我还见过呢,把伍玉娟挑走了。”



“……”



张国师考虑片刻,问:“他想怎么采访?”



“您找时间地点,那边配合。”



“那你问一问,下午可以么?”



助理应声去了,心中奇怪,导演好像很客气啊。



数年前,张、巩相恋,举国皆骂陈世美。拍《古今大战秦俑情》时,张国师意外受伤,原配探望,巩丽不闪不避。



之后,张与原配离婚,跟巩丽正式公开,并同居。



俩人简单拾掇,约莫三小时后,对方抵达。



“张导,巩小姐!感谢,感谢!”



“客气客气,对您也是久仰大名,早就想见见。”



这是实话,在外人眼里,这位俨然是京帮大佬之一。



寒暄几句,许非和于佳佳就座,道:“我们是新杂志,正准备创刊号。这东西可能跟别的刊物不太一样,我们先沟通一下。”



他取出一张文稿,“没想着今天就见面,见笑了。”



张国师和巩丽一愣,见上面全是提纲,顿时明白。本应先送过来,这边看,有忌讳的划掉,再沟通,然后正式采访。



诚意一下出来了,张国师索性不看,道:“没关系,我们直接来吧。”



“呵,那好。”



感觉真不一样,凯歌仁波切拿了金棕榈后,开始刚愎自用,听不进人话。老谋子虽然也飘,但大体上还成,能接受意见。



于佳佳尚在适应,许非带她练手。《秋菊打官司》早被各路专家分析八百遍,没啥意思,他想问点别的。



“有些人说您只会拍乡土戏,您自己怎么看?”



“呃……”



张国师露出一口大牙,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就这么犀利。



“我没有刻意的去拍乡土戏,只是这几本原著背景都在乡土社会,刚巧都被我赶上。



其实我的作品主题一直在变化,《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表达的东西绝对是不一样的。



以前可能更抽象一点,秋菊我是用纪实片手法来拍,关注一个农村妇女在那样的生存环境,与现代法治的一些融合与冲突。



我挺想拍一部好的都市片,可惜没遇到满意的剧本。”



“可有观众反应,说某些导演喜欢把中国丑陋的东西给外国人看,以便拿奖。”



啧!



张国师瞬间严肃,谨慎道:“首先它不丑陋。就像秋菊,底层的农村妇女,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村长和长辈就是法,就是道理。



当一个弱者受到侵害,想用法律武器维护尊严,自然会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真实状态,怎么能叫丑陋呢?我不拍,它就不存在么?那不是自欺欺人么?”



“这种改变有缘由么?”



“对,我拍完大红灯笼之后,有很多反思,尤其看侯孝贤、杨德昌那些导演的作品。



我觉得大陆导演,包括我自己,对人的关注始终不够。秋菊算我给自己补的课,增加对人的关注。”



“所以您要拍都市戏的话,也会延续这一点?”



“对对。”



“那您喜欢商业电影么?”



“我觉得挺好,电影类型本该多种多样。当初《代号美洲豹》我就想做成一部商业片,可惜把握的不好。前期筹备就觉得不太行,但资金已经投了,硬着头皮拍。”



“您说的把握,是指什么?”



“呃,对一些商业元素的理解吧。”



许非点点头,转向那边,问:“巩小姐,张曼玉比你先拿了欧洲三大的影后,心里有没有遗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