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五百三十九章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不要以为电影节就多专业,低级的放映事故几乎每年都有。



历史上《阳光灿烂的日子》首映,就错放了意大利语拷贝,评委连蒙带猜的看完,最后还给了个奖,也是神奇。



“革命风雷激荡,战士胸有朝阳,毛爷爷呀毛爷爷,我们有多少知心的话儿要对你讲……”



影片开头,便是一尊巍峨的伟人雕像,伴随着那年代的流行歌曲。



一帮人呼啦啦跑出来,锣鼓喧天,红旗招展,银山银海。还有飞机坦克,排着长队的士兵,气息老旧,却充斥着罕见的精神激扬。



姜闻的旁白贯穿了整条故事线,介绍背景:这是为军人搞的欢送仪式,马小军的父亲要去外地工作。



节奏非常快,三四分钟过后,马小军已经变成了青少年,跟一帮哥们骑着自行车,在老京城的胡同里呼啸而过。



91、92年,张国师连续征战威尼斯,《大红灯笼高高挂》拿了评委会大奖,《秋菊打官司》拿了金狮,巩丽斩获影后。



水城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印象,一向是乡土和旧社会,底层的,压抑的,挣扎的……但这个不同,居然是青少年主角,且锐气张扬。



“这新人导演不错啊?”



“嗯,拍的不像中国电影。”



“前面那位就是,非常年轻,听说是个三更强者。”



咝!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三更强者还了得?!



《阳光灿烂的日子》并不复杂,就是讲马小军的成长。



在老师的帽子里堆满煤球,拿父母的非一次性安全套当气球吹,还特娘给弄破了,直接导致多了个弟弟/妹妹。



又或者自己磨钥匙,偷开别人家的锁,躺在人家床上吃饺子,拿个破望远镜瞎杰宝看,然后就看到了米兰的照片……



作为一名导演,表达能力最重要。姜闻的表达,无疑精准且有魅力。



时代气息,人文风物,马小军在那样一个城市里,青春肆意,仿佛这座城市就是他们的。



“……”



大卫林奇等人看的非常专注,不时低声交谈几句。



“很不错的处女座。”



“各方面都很出色,也很纯粹。”



“优秀,但也仅仅是优秀。”



青春片在欧美不稀罕,不足以让他们惊叹。但当电影过半,来到一个情节时:



由于米兰和刘忆苦走得近,马小军满是嫉妒,在生日聚会这天爆发。他和刘忆苦互扇巴掌,酒瓶子往桌上一摔:



“我非叉了你!”



他拿着半截瓶子,毫不犹豫的捅在对方腹部。



刘忆苦面露痛苦,但衣服没破,没流血,音效更是搞笑的“噗噗噗”,就像袖子带起了风。



此处的设计极具灵性,马小军捅着捅着,手里的酒瓶子不见了,而刘忆苦莫名其妙,一脸懵逼的看着他。



画面突然停格。



姜闻的笑声好像一个恶作剧得逞的孩子,又悄悄溜了出来:“千万别相信这个,我从来就没这么勇敢过。



我不断发誓要老老实实讲故事,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干扰就有多么大……我现在怀疑和米兰的第一次相识,就是伪造的……



还有于北蓓,怎么突然消失了呢?或许,她们俩就是同一个人……”



“OH!”



评委和观众都兴奋起来。



我们总评价一个导演有没有技法,什么叫技法?这就是。



“这么说,之前都是幻想的?”



“不不,是在真实与幻想之间。”



“难怪我觉得有些地方不合逻辑,原来如此。”



“……”



老姜感觉到全场的躁动,抿了抿嘴,得意又不想让人看见。



许非也笑了笑,《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他最单纯的作品,这时候还想着怕观众不懂,留一个揭包袱的扣子。



后来就不管了,爱特么懂不懂。



于是就有了《太阳照常升起》,但拍完发现,这么干不行,于是又有了《让子弹飞》。



喜欢的,讨论里面的各种隐喻;不喜欢的,说人们过分解读,纯属装逼。其实《让子弹飞》没有隐喻,姜闻就差捏着脖子,直接告诉你了。



尤其结合现在看:



片尾的火车打着左灯,向右拐向浦东。人民教员骑着马,脚腿不灵,孤独的,坚定的,信仰的,跟在后面……



绝了。



可惜之后又恢复如初,爱特么懂不懂。



再说回来,老姜玩了点花活儿,营造出一个真实与幻想间的暧昧地带,让电影瞬间上升一个档次。



都直接告诉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