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七百六十五章 本官的后盾是老百姓
这大县衙,真阔气,占地面积老大了。



马老太和王婆子站在后院园子里,喜滋滋的研究将花拔掉,要沤粪,种些什么菜,就听见前院衙门处传来嘈乱声。



马老太脸上的笑容消失:“什么动静。”



在屋里收拾行李的钱佩英,手里拎着衣服挂也出来问道:“那是什么声,去个人,看看前面是不是出事啦?”



宋茯苓从另一个屋子出来,站在屋门口侧着耳朵听动静,皱眉说:“没事儿,娘,可能是万家集结人手在聚众闹事呢。”



“啊?那还没事儿?你这孩子心咋那么大,万家能集结多少人,咱心里可没底儿,那是坐地炮啊。你快去,让你哥赶去前院,他死心眼,这里不用他了,护好你爹就行。”



宋茯苓边摆手示意钱佩英稍安勿躁,边说着:



集结多少人也没用,咱们家人,一个能抵十。



打掉万家打头的,剩下都是混在里面滥竽充数的。



就不信了,万家至多带千人呗,干掉一百人不就得了,娘慌什么,闹事的队伍就散花子。



这个结论,宋茯苓可不是瞎说。



她是根据二战后有好几个国家统计的结论得出。



二战过后统计,在双方实力火拼时,能有多少人实心实意向前冲,答案是百分之十。



所以宋茯苓并不觉得有危险。



因为他们一家来到古代,九族们有过几次实战经验。



虽然她没有亲自参与其中,但是就凭她爹靠着小小的地雷,连个大炮都没有,就几次带领九族冲过人数极多的战火区,更是说明当初的敌军大部分的人是混在里面的,遇到危险就撤。证明了二战的结论。



而咱们九族的人,也并不是身手有多厉害。



他们能一次次遇事不怕事,是他们家人心齐,里面没有一个是混在队伍里滥竽充数的,不存在百分之十的人敢用于冲锋。



他们是百分之百,会遇到危险,怒发冲冠齐上阵。



宋茯苓赶去前院,那几步路走的,看的钱佩英这个着急。



这可真是遇到大事有静气。



宋茯苓:我当然要有静气了,刚穿越来那阵,我都慌张了,那时很丢范儿的。



在宋茯苓扯着四壮去前院时,宋阿爷正指挥道:“丫头们,小子们,都给我上墙头,箭弩准备好了。前院咋样咱不管,但咱后院,要是有人胆敢跑后院门闹事,见到一个就给我射倒一个。”



马老太也小跑过来说:“对!”



院子里的孩子们,包括米寿在内,就像是要抢糖吃似的,抄起自己的小箭,背好箭羽袋就嗖嗖嗖接二连三趴梯子。



王婆子说,擦他奶奶个腿的,我大饭勺呢,看我铁饭勺削不死他。



九族人,主要是很生气。



他们当宝儿一样捧在手心里的福生,在十里亭外,指挥不动那些衙役,那尴尬的一幕,坐在车上的这些家人瞧着都心疼。



人家都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他们家福生到了这里,是一个实心实意的帮手也没有。



眼下,在前院判个案子,那姓万的错了就是错了,还敢围攻县衙,这可是皇上给朝廷命官设立的家。



太欺负人,这是有多不怕福生这个朝廷命官。



得多不拿咱当回事。



让王婆子心里最委屈的是,俺福生又不是要来你们这里搂钱的,费劲巴力的赶来,是想要造福一方的,想做点好事咋就这么难。



不要委屈,王婆子。



因为前院正发生震撼人心的一幕。



在宋福生支使不动,分散在县城五百多人的三队巡检差役时;



在宋福生也不能马上就派人去黄龙府,申请守备大人派兵前来时;



在宋福生眼睁睁的看着,留守在县衙的官吏们,根本不会实心实意护卫官邸时;



他对百姓们说:



我宋福生,以头上乌纱帽作保,凡是参与制止暴动的百姓,今日打死他们无罪,并每人来官衙领五百钱。



活捉暴动份子的汉子,凡家世清白,身无残疾,本官破格录取他为卒吏。



宋福生先告诉大伙,今儿咋打都没事儿。



再告诉县衙决不让你们白忙,给钱,弄好了还给发铁饭碗。



那你是不是佼佼者?



你想没想过一大家子几十口中,连个有本事的人都没有,全是农民。



想不想突破重围,穿上差役服,端上那按月领钱,不用靠天吃饭的碗?



机会就摆在你们眼前。



抬头的一片天,是男儿的一片天,敢不敢为头顶这片天与本官共进退。



宋福生一身官服望着百姓们。



围观的人群被他们的新知县看着,不再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