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六十二章 丁喃语
丁喃语的毕业汇演的节目不长,也就一小段,《沙家浜》中的《智斗》,她演阿庆嫂。



这戏是京剧经典中的经典,知名度高,受众广,在京城长安大剧院的表演曲目中长期排在第一名。



至于民间艺术团体演出,几乎是场场必唱。



丁姑娘刚一出场,韩路禁不住一楞,道:“丁喃语怎么长这样?”



他以前听人说丁喃语五官清秀,是个长相婉约的小姑娘,实际上,那边传过来的资料上的证件照看起来五官也端正。



可一上舞台,整体个人形体看起来却不怎么协调。



怎么说呢,丁喃语的脑袋有点偏大。



脑袋大严格说起来在舞台上不但不是缺点,在某些时候来说反是个优势。因为不同于银幕和屏幕会给特写,脑袋大了看起来不美。你进戏院看戏,坐得靠后,演员的脑壳小了,看起来就是一个黑点,也谈不上好的体验。



如果演员脑袋大,很容易就被人看清模样。另外,舞台是即时表演艺术,对于演员的临场发挥要求很高。



演员需要以强烈的情绪表演和面部表情吸引观众进入故事氛围。



所以,别说戏剧演员,即便是演话剧的都是大脑袋。



丁喃语脑袋是大,可她的肩膀比较窄,人也瘦,看起来就有点大头娃娃的意思。



另外,小丫头片子最大的弱势是腿短。



《沙家浜》是现代京剧,不同于传统剧目的青衣都穿长裙,那腿儿就显出来不说,好象还没有脚脖子。



韩路默默摇头的时候不禁想起陶桃的大长腿。



宋青山一向对韩路不满,抬杠:“世界上不可能人人都是陶桃,形体、唱功、艺术表现力聚于一身……最后不也倒了嗓子。”



杨光叹息:“天妒英才。”



说到陶桃,三人都心情沉重,默默看戏。



视频中,丁喃语开腔念白,用的是标准的普通话。



因为飞机上是公共场合,电脑的声音看得小,但她的声音还是透过飞机引擎的轰鸣清晰地传进三人耳朵里。



韩路和老杨老宋同时眼睛一亮,这姑娘的嗓音底子很好,还做过长期的发音练习,很专业,倒不像其他同伴那样是混日子的。



还有,丁喃语举手投足都从容自在,表情生动,让人很容易地进入故事之中,也让人意识不到自己是在看戏。



她有这份功力,就算是去演话剧,也能做一个好演员。



杨光:“老宋,如何?”



宋青山:“童子功很好,天赋过人,念打做唱四门功法,念做都好,这不是打戏,就看看她唱得如何了。”



韩路:“人家可是拿过不少奖项的,唱工应该是极好的。”



正说着话,丁喃语开腔:“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声音铿锵有力,艺术特征明显:亮、高亢、厚实。



怎么说呢,两个字概括“洪亮。”



杨光面上露出喜色:“想不到丁喃语小小的身坯竟有这么大能量,真是个好孩子,就算是为她,专门跑一趟qd也值了。艺术成熟度高,有强烈个人风格,今后十年,咱们中心说不好得靠她杠戏了。”



宋青山却道;“戏路窄了。”



老杨:“怎么说?”



宋青山:“丁喃语的身体条件局限,只能唱大青衣。大青衣是什么,是要演风花雪月,演贤淑妇女的,首要是婉约。她一唱戏,就一味追求亮和声音厚,有点炫耀技巧的意思,固然可以搏得满堂彩,但艺术表现力,或者说打动人心的东西还是不多。不像陶桃,即便是最简单的一句唱词,她都能深入到人心尖尖里去。”



老杨:“人就一二十出头的小姑娘,你拿陶桃和她比,是不是过了。”



宋青山:“你不是要让丁喃语扛戏吗,做台柱子,做老板,就得按照陶桃的标准来,不然人心不服啊!”



杨光;“你啊你啊,对人就是太苛刻了。”



正说话中,三人感觉一阵耳鸣。



飞机开始下降。



又过得大约半小时,就看到碧蓝的大海,qd到了。



韩路不懂业务,但不得不说,丁喃语还是成功地引起了他的好奇心。这姑娘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的突出,也不知道未来在事业上会走到哪一步。



他们三人住在学校旁边的一家酒店,戏校买单,一人一个单间。



酒店三颗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韩路不禁感慨,学校太热情了。宋青山哼道,学员的学费都是国家拨款,咱们以前可送了不少学生过来,他们没少赚钱。



当晚,学校那边来了一个副校长和几个中层干部,陪三人吃了一顿海鲜大餐。



西南是内陆地区,周围都是大山,三人可喜欢海鲜了,海鲜加生蚝、龙虾,一顿猛吃。



到晚上,竟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