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559章 九九歌(求订阅)
“而且夏至这天的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是一年中高度最高的时刻,白昼时间也达到全年最长。”



“等夏至过后太阳高度逐日降低,不过对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各地来说,夏至过后,太阳光照仍在增强。”



“而二十四节气,它最初的便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而确定的。这里所谓的斗,指午,便为夏至。”



如今所流行的二十四节气依据,便是根据大阳黄经度数而划分的。



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点。



所以,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也是是太阳北行的极致,是北半球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这便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极,也就越明显。



在今天,整个地球上除南极点和南极圈内的极夜地区外,所有地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开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所以,如果今天去看日出日落,倒是相当有意义的。



直播间。



“主播,既然到了夏至,那是不是证明以后的天气就越来越暖了?”



“肯定的啊!进了夏至,就证明入伏了。”



“楼上说错了,伏天气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的十天。”



“是啊,我记得爷爷也说伏天还有一段呢。”



李远点头。



“嗯,这位朋友说的对,伏天确实还是要几天的。”



“不过……虽然没入伏,可是倒是可以数夏九了。”



直播间。



“夏九?”



“还有夏九吗?”



“我只听说过冬九……”



“是啊,我也是只听说过冬九,这夏九,还真不知道。”



“说这话的应该都是北方人吧?我们南方的夏九还是比较准的!”



李远:“我们祖辈早就有关于冬九和夏九的说法了,不过其中还是冬九九流传的更加广一些的,它是以冬至逢壬那天为,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



“而夏至也有九九歌,像宋人周遵道的《豹隐纪谈》中,就曾经记载着一首名为《夏至九九歌》的内容。”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李远:“简单来说,就是夏至入头九的时候,的每天都要煽动扇子去热,二九的时候,要脱帽、穿纱衣。到了三九,出门的时候汗随时随刻要滴下来。”



“而四九的时候,汗渍就已经浸透了衣服。五九的时候,就是所谓的秋老虎正毒的时候,而六九的时候便可以去寺庙乘凉了。”



李远:“到了七九,就需要盖点薄点薄被,而到了八九,晚上就已经能冻醒了。到了九九,也就到了需要穿棉衣的时候了。”



“此,便为夏九。”



直播间。



“这么一解释,我就懂了。”



“这夏九确实是没太听说过。”



“这回知道了,夏至到了,大家该把扇子摇起来了!”



“风扇早就已经准备好了……”



“东北人民表示羡慕!”



“是啊,我们东北的天气什么时候能暖和啊!”



“就是,新买的短裙都穿不了……”



“可不,大街上一个露腿的美女都没有,哎,真是的。”



“靠!”



“滚蛋!”



李远不由得轻笑:“哈哈,快了。”



“夏至不热,过了夏至天气才能开始慢慢暖和的。大家看,今天的天气不就不错吗?夏至后的一段时间,气温还会继续升高的,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到夏天最热的天气了。”



夏至,便是意味着炎热天气正式开始,之后天气越来越热,因此民间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至后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也将继续升高。



不过嘛……夏至的温度虽然升高了,可是这雨水倒是丝毫不影响下降的。



而且夏至期间的雨水,对于农作物的影响也是十分大的。



因为这个季节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也就生长的快,需要的水也自然就会增多。而人工降雨的高发期,也基本上都是在夏至之后的这一段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 加入收藏